景和二十一年深秋,紫禁城笼罩在薄暮之中。
乾清宫东暖阁内,年轻的皇帝李琰从一场大梦中惊醒,冷汗浸透了明黄色的寝衣。
殿内烛火摇曳,雕龙画凤的床榻在墙上投下扭曲的影子。
李琰怔怔地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曾经在现代法庭上翻阅卷宗的手,如今却戴着象征皇权的玉扳指。
三天前,他还是21世纪的知识产权律师,正在为一起专利纠纷案熬夜准备材料。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穿越成了这个名为"大明"的王朝的皇帝。
"陛下可是梦魇了?
"守夜的太监王瑾急忙上前,小心翼翼地递上温热的参茶。
李琰没有接茶,而是急切地追问:"现在是什么年份?
朝中局势如何?
"王瑾虽感诧异,仍恭敬回答:"回陛下,如今是景和二十一年。
杨涟杨首辅主持朝政,九边军饷吃紧,江南漕运不畅..."随着王瑾的叙述,原主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这是一个类似明末的朝代:土地兼并严重,流民西起,士大夫空谈义理,科技停滞不前。
更可怕的是,北方游牧民族虎视眈眈,海上西方商船己经开始出现在东南沿海。
李琰走到窗前,推开雕花木窗。
秋日的晨雾中,紫禁城的琉璃瓦若隐若现。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脑海中浮现出穿越前正在处理的那桩专利纠纷案。
那个案子涉及一项新型纺织机的专利权纠纷。
此刻,他忽然意识到,那个案子里蕴含的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激励等理念,对这个停滞的帝国来说,或许是比任何具体技术都更重要的东西。
"传旨,"他突然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今日朝会,朕要亲自垂询政事。
"太和殿上,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
当李琰提出要设立"将作院"奖励工匠时,首辅杨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陛下,"老臣跪地泣谏,"工匠之术乃奇技淫巧,若开此先例,恐士子荒废经义,趋利若鹜啊!
"李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跪着的官员,突然明白: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具体的政策阻力,而是千年来的观念壁垒。
在这个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任何提升工商业地位的尝试,都会被视为对根本秩序的挑战。
但他没有退缩。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他力排众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皇庄试行新农法,设立专利保护制度,鼓励商人合股经营...这些举措起初效果显著,皇庄产量增加,工匠创新踊跃,商业活动日渐活跃。
然而,李琰很快发现,表面的成功下暗流涌动。
奏章开始被拖延,旨意执行大打折扣,甚至连他最信任的太监王瑾,眼神也开始闪烁不定。
一场秋雨过后,李琰站在乾清宫前,看着雨水从琉璃瓦上滑落。
他忽然想起穿越前读过的一句诗:"雨打梨花深闭门"。
此刻的他,就像那被雨打湿的梨花,虽然站在权力的巅峰,却感到刺骨的寒意。
他知道,真正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