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明帝国:新的征程

第1章 龙椅初暖,山河待兴

发表时间: 2025-08-19
洪武元年正月初西,应天府的雪还没化尽,紫金山下却己腾起冲天的烟火气。

宫墙内的红梅顶着残雪开得正艳,花瓣上的冰珠被风吹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凉意。

奉天殿内,檀香混着炭火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朱元璋一身玄色龙袍刚加身,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泛着暗金色的光,冕旒上的珍珠随着他起身的动作轻轻晃动,垂在眼前,模糊了他眼底的神色。

百官跪伏于地,黑压压一片如同麦浪,山呼“万岁”的声浪撞在雕梁画栋上,震得梁上的积尘都簌簌往下掉,却掩不住殿外隐约传来的咳嗽声——那是守在宫门外的禁军,棉衣里塞的还是去年的旧棉絮,领口磨得露出了发黑的里子。

“都起来吧。”

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久经沙场的沉劲,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瞬间压下了殿内的喧嚣。

他没有立刻走向那张新制的龙椅,反而踱步到殿中悬挂的《天下舆图》前。

地图是用桑皮纸画的,边角己经起了卷,黄河的河道用朱砂标着,蜿蜒如一条血色的蛇——去年黄河决堤,淹了三州七县,赈灾的粮车走了一个月才到,路上耗掉的粮食够半个县的人吃半年。

“李善长。”

他忽然开口。

左丞相李善长连忙出列:“臣在。”

“户部的册子,你给朕念一念。”

朱元璋的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山东地界,“去年山东亩产多少?

百姓存粮够支撑到春耕吗?”

李善长额头冒汗,躬身道:“回陛下,山东去年大旱,亩产不足两石,百姓存粮……多靠朝廷赈济,春耕前恐有缺口。”

他顿了顿,补充道,“各地报上来的原因,多是农具破旧,牛力不足,翻地浅了,下种也不均匀。”

朱元璋“嗯”了一声,转身走向龙椅。

这椅子是江南最好的木匠用楠木打的,扶手雕着祥云纹,可他昨夜还听见工部尚书在宫门口叹气,说宫里修缮宫殿的钉子都得省着用,铁矿在应天府周边就那么几处,矿工嫌工具笨,一天挖不出半车矿石,铁匠更是青黄不接,年轻的不愿学,老的手艺传不下去。

“传朕旨意。”

他在龙椅旁站定,目光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声音陡然提高,“户部即刻清点全国粮仓,凡因农具老旧、耕地不足致歉收的州县,一一登记造册,缺粮的先从国库调拨,不准饿死人!”

“工部牵头,联合吏部,即日起寻访天下工匠——”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不管是打铁的、织布的、烧窑的、造船的,哪怕是会修水车、改犁头的,只要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宫献策,沿途驿站不得阻拦!”

这话一出,殿内霎时安静。

李善长忍不住抬头:“陛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赋税、吏治、边防皆是要务,工匠之事……是否暂缓?

国库眼下并不宽裕,若要赏工匠,恐需挪用军饷。”

朱元璋弯腰,从案上拿起一枚生锈的铁箭簇——那是他当年在濠州打仗时用过的,箭头歪歪扭扭,边缘卷得像块废铁,射出去连敌人的皮甲都穿不透。

他捏着箭簇,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暂缓?”

他冷笑一声,将箭簇重重拍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百姓无粮,会反;军队无利器,会败!

当年朕在滁州,若手里的箭能再利一分,何至于让元兵追着打了三天三夜?”

他环视众人,眼底的狠劲像冬日的寒星:“朕要的不是一个守着旧摊子的王朝!

朕要这天下,犁能破土三寸,让一亩地多收半石粮;织机能出百匹布,让百姓有棉衣穿;窑能烧坚如磐石的砖,让黄河堤坝再也冲不垮;船能渡远洋万里,让海外的香料、粮食都能运回来!”

“传下去——”他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凡能改良工具、增产粮食、强我军备者,不论出身,赏银五十两起步,献奇技者赐田百亩,子孙免徭役三代!”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龙椅的靠背上,映出木纹里未打磨干净的毛刺。

朱元璋终于落座,龙袍下摆扫过地面的尘埃,带起一阵细微的风。

他望着殿外飘飞的雪片,雪落在红梅上,融化成水,顺着花瓣往下滴,像在无声地计数。

阶下的百官还在低声议论,有人皱眉,有人沉思,没人注意到工部侍郎偷偷攥紧了袖中的图纸——那是他上个月在江南巡查时,从一个老木匠手里偶然得到的,画的是一张“曲辕犁”的草图,用炭笔描在发黄的麻纸上,边角都被磨得卷了边,却在犁杆的位置标着一行小字:“一牛可挽,日耕十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