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都市小说 > 晚高峰

晚高峰

听雨小阁 著

都市小说连载

由雨小阁林晓担任主角的现实情书名:《晚高峰本文篇幅节奏不喜欢的书友放心精彩内容:主角为林晓的现实情感,励志,现代,犯罪小说《晚高峰由作家“听雨小阁”倾心创情节充满惊喜与悬本站无广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0484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05 05:16:45。目前完小说详情介绍:晚高峰

主角:雨小阁,林晓   更新:2025-09-05 07:56:2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晚高峰》1 无声的樊笼晚高峰的347路公交车,

是一个被强行压缩了时空与尊严的铁皮罐头。夏末的最后一丝余温被浸锢在密闭的车厢内,

与数百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衣物上残留的汗味、女士们身上浓淡不一的香水,

以及车厢本身特有的陈旧机油味混合、发酵,

形成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几乎可触摸的沉闷气息。

林晓背着一个塞满了课本与试卷、几乎有她上半身那么宽的书包,

像一株被挤压在石缝中的孱弱植物,随着车辆的每一次颠簸和急刹,

在人与人的缝隙中无助地摇摆。她的耳朵里塞着白色的入耳式耳机,隔音效果极佳。

舒缓的、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在她耳蜗内构建起一个透明的、与世隔绝的茧。

这是她的移动城堡,是她在拥挤、嘈杂、充满冒犯性肢体接触的外部世界里,

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寸精神上的喘息之地。透过布满灰尘和手印的车窗,

城市的高楼大厦被夕阳镀上了一层虚假的、油画般的温柔,

流光溢彩的巨幅广告牌无声地闪烁着诱人的商品和口号,这一切繁华都与她无关。

她只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一个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小、更轻、更不引人注意的透明人。

车身猛地一个急刹,伴随着轮胎摩擦地面发出的、令人牙酸的刺耳尖啸。

惯性像一只无形而粗暴的大手,将林晓狠狠地向前推去。她猝不及防,惊呼一声,

整个人不受控制地撞在了一个高大男人的后背上。那后背坚硬如墙,撞得她胸口一阵发闷。

“对不起,对不起!”她慌乱地摘下一只耳机,几乎是身体的本能反应,立刻躬身道歉。

她的声音细若蚊蚋,淹没在车辆重新启动的轰鸣和周围的嘈杂中。她的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长长的刘海遮住了眼睛,仿佛恨不得将自己缩成一个不会被任何人看到的点。

男人缓缓地转过身。他约莫三十多岁,身材异常魁梧,

一件洗得发白的黑色T恤紧紧地绷在肌肉虬结的身上。他那粗壮的脖颈上,

一截蝎子尾巴的纹身狰狞地向上延伸,末端的毒针几乎要刺入耳后。

他居高临下地打量着林晓,那眼神并非被冒犯后的恼怒或不耐烦,

而是一种更令人不适的、带着评估和审视意味的冰冷。

仿佛他不是在看一个不小心撞到他的人,而是在观察一件物品的成色与质地。

“对不起就完了?”他的声音粗嘎,像两块生锈的铁片在摩擦,

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喙的压迫感。“没长眼睛啊?学生?”唾沫星子随着话语喷溅出来,

带着一股劣质香烟的焦油味,几乎要落到林晓的脸上。林晓的脸颊“轰”地一下烧了起来,

那股灼热感从耳根迅速蔓延到整个脖子。她紧紧攥住书包的肩带,

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失去血色,呈现出一种僵硬的惨白。她的嘴唇翕动了几下,

想解释一句“是车开得太急”,但那个声音仿佛被什么东西堵在了喉咙里,怎么也发不出来。

屈辱、恐惧和一种莫名的愤怒在她胸中交织翻滚,像一锅即将沸腾的开水。但最终,

那个从小被母亲、被外婆、被所有长辈反复叮嘱的信条——“女孩子在外面,

不要惹事”——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死死地扼住了她所有反抗的念头。她下意识地抬起眼,

飞快地扫视了一下周围。离她最近的一位烫着卷发的中年阿姨,视线越过她的肩膀,

漠然地望向窗外飞驰的街景,仿佛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斜对面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

则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手机屏幕上那个激烈厮杀的游戏角色上,手指翻飞,

神情专注;更远处的人们,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低声交谈,

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生的、不对等的冲突。

整个车厢是一片沉默的、流动的海洋,而她,就是那颗被投下却没能激起一丝涟"漪的石子。

这种被整个世界隔绝、抛弃的无助感,比男人粗暴的辱骂更让她感到刺骨的寒冷。

“看什么看?哑巴了?滚开点!”男人似乎对她的沉默和顺从感到不耐,

又或许是享受这种单方面的欺凌,他粗暴地伸出蒲扇般的大手,

在林晓的肩膀上重重地推了一把。林晓本就重心不稳,被这股力量一推,

踉跄着向后退了两大步,后背重重地撞在冰冷的金属车厢壁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咚”响。

那一瞬间,她眼角的余光瞥见,男人脸上戴着的黑色一次性口罩,

因为他推搡的动作幅度过大,被她抬起格挡的手肘蹭歪了一下。就在口罩的左下角,

靠近边缘的地方,有一道细微的、不规则的撕裂痕迹,像一道丑陋的、不起眼的疤。

但这念头只在她脑中一闪而过,立刻就被身体传来的疼痛和内心翻涌的羞耻感所淹没。

男人不再理她,仿佛只是随手拍掉了一只讨厌的苍蝇。他转身,凭借魁梧的身材,

蛮横地向车门挤去。下一站,车门“嘶”地一声打开,他挤下车去。在车门即将关闭的刹那,

他隔着玻璃,回头望向林晓的方向,嘴角咧开,露出了一个冰冷的、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笑容里没有一丝温度,充满了戏谑和一种……捕获猎物般的满足感。

这个笑容像一枚淬了毒的针,精准地刺入了林晓的心脏,让她浑身发冷。她重新戴好耳机,

将音乐的音量调到最大,

试图用排山倒海的旋律将那屈辱的画面和那个诡异的笑容从脑海中冲刷掉。

但无论音乐如何激昂流淌,男人的那个眼神和笑容,都像用烙铁刻在胶片上一样,

在她脑海中反复地、清晰地回放。回到家楼下,夜幕已经完全降临。华灯初上,

将她单薄的影子在人行道上拉得细长而孤独。手机铃声不合时宜地响起,

打破了她刻意营造的宁静。屏幕上跳动着“妈妈”两个字。她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

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没有一丝波澜。“喂,妈。”“宝贝,到哪儿了?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温柔而略带焦虑的声音,背景里隐约有医院里仪器发出的滴滴声。

“到楼下了,马上就上去。”“那就好,”母亲松了口气,“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安全,

放学就早点回家,别在外面逗留。还有,在外面千万别跟人起冲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咱们不惹事,也别怕事,但最好还是别惹事,知道吗?”又是这句话。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术。

从她记事起,这句话就伴随着她的整个成长过程。遇到争执要退让,被人误解要忍耐,

看见不平要绕行。“别惹事”——这三个字像一道无形的、代代相传的樊笼,

将她牢牢地禁锢其中,教会了她如何用沉默和退缩来换取所谓的“安全”与“体面”。

“知道了,妈。”林晓轻声应着,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疲惫和麻木。挂断电话,

她站在路灯昏黄的光晕里,看着自己被拉长的、仿佛一触即碎的影子,

低声地、机械地重复了一遍:“别惹事……”她走进空无一人的家。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

母亲是三甲医院的护士长,经常需要上夜班或加班。餐桌上用纱罩盖着的,

是母亲出门前为她留好的晚饭。她默默地将饭菜放进微波炉,听着机器单调的“嗡嗡”声,

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得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心跳。吃着已经不那么可口的饭菜,

公交车上的一幕再次不受控制地浮现在眼前。她为什么不反驳?

哪怕只是一句“是车先急刹车的”。她为什么不敢直视周围人的眼睛,用目光向他们求助?

因为妈妈说,别惹事。因为从小到大,每一次她试图在家庭聚会中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

都会被长辈们用“一个女孩子家家的,安分一点”、“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所打断。

因为在那个拥挤而冷漠的车厢里,没有人看她,没有人为她说一句话。

她像一座被遗忘在喧嚣海洋中的孤岛。晚饭后,她坐在书桌前写作业。

一道复杂的物理题解了半天也没有任何头绪,烦躁感像藤蔓一样爬上心头。

她下意识地拿起桌上那副已经有些旧了的白色耳机,熟练地戴上,

播放她最喜欢的那张轻音乐专辑。熟悉的旋律缓缓流淌,将她温柔地包裹起来。

外界的一切烦恼、屈辱和孤独,似乎都暂时被这层声音的屏障隔绝在外。

她深深地依赖这种感觉,依赖这个由声音筑起的、安全而封闭的个人空间。这副耳机,

是她的盔甲,也是她的囚笼。2 沉默的猎物夜里十点,

林晓终于与最后一道数学难题搏斗完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母亲今晚是通宵的大夜班,

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只剩下远处主干道上零星的车辆驶过,

拉出长长的光带。她收拾好书包,忽然想起明天一早的英语课上,

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带一本最新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她有些懊恼地拍了拍额头。

她记得马路对面那家24小时营业的新华书店就有卖。现在去,还来得及。站在路边,

夜风带着秋夜特有的凉意,吹起她额前的碎发。这个时间,公交车早已停运,

打车是唯一的选择。她心里有些犹豫,

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无数个社会新闻里关于单身女性夜间乘车的警示案例。要不,

给妈妈打个电话,让她跟科室的同事换个班,或者请个假来接自己?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

就被她自己用力地掐灭了。妈妈在医院里忙得脚不沾地,怎么能为这点小事去“惹麻烦”呢?

而且,从这里到书店不过十分钟车程,还是在灯火通明的大路上,应该不会有事的。

她又一次,被那该死的“别惹事”、“别麻烦人”的思维惯性所支配,做出了选择。

一辆车身干净、顶灯明亮的出租车,仿佛是听到了她的心声,缓缓地在她面前停下。

司机是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国字脸,皮肤黝黑,神情略显木讷,

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的、印有出租车公司标志的工服。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那么符合规范。

“师傅,去解放路的新华书店。”林晓拉开车门,坐进后排。

她习惯性地选择了司机正后方的那个“最安全”的位置,然后关上了车门。“好嘞。

”司机应了一声,语气平淡,随即平稳地启动了车子。车子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

车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柠檬味空气清新剂的味道。林晓靠在柔软的椅背上,

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霓虹灯光和商业楼宇,紧绷了一天的神经似乎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下来。

她拿出手机,准备给自己的好朋友小雯发条信息,

吐槽一下自己大半夜还得出来买词典的悲惨遭遇。然而,一种莫名的、毫无来由的不安,

像一条冰冷的蛇,悄无声息地从她心底最深处爬了上来,缠住了她的脊椎。她敏锐地发现,

司机并没有沿着最直接、最繁华的主干道中山路行驶,而是在一个路口,没有打转向灯,

就悄无声息地拐进了一条相对僻静、路灯也昏暗许多的辅路。“师傅,是不是走错了?

走中山路不是更快吗?”林晓的心提了一下,但还是用尽量平静的语气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哦,前面中山路那个路口,好像有辆车抛锚了,堵得厉害。我带你从这边绕一下,

也差不了几分钟,搞不好还快点。”司机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理由也合情合理得无懈可击。

林晓“哦”了一声,没再多问。但那股不安感却不减反增,像墨汁滴入清水,迅速扩散。

她通过后视镜,注意到司机正不动声色地、频繁地观察她。

那不是普通司机对乘客的随意一瞥,而是一种冷静、专注、近乎审视的目光,

像一个昆虫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的标本,又像一个屠夫在估量一头牲口的重量。

每一次短暂的视线交汇,都让林晓的头皮一阵阵发麻。她强迫自己低下头,

假装专心致志地玩手机,但她的耳朵却像雷达一样竖了起来,

捕捉着车内任何一丝细微的动静。她的手指在冰冷的手机屏幕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实际上,

一个字也没看进去。就在这时,司机仪表台上的私人手机响了。

他熟练地戴上一个黑色的蓝牙耳机,低声接通了电话。他的声音压得很低,

但在寂静得只剩下引擎声和轮胎摩擦声的车厢里,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小的重锤,

精准地敲在林晓的耳膜上。“喂……嗯,人接上了。”短短五个字,

不带任何人类应有的情绪,冷得像冰,硬得像石头。那语气,

完全不像是出租车司机在向平台或朋友汇报工作,更像……更像两个配合默契的猎手,

在用暗号确认猎物已经入网。交接货物——这个冰冷的词汇,再一次突兀地闯入林晓的脑海。

她的血液在这一瞬间几乎凝固了。恐惧像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

从四面八方将她密不透风地罩住,让她无法呼吸。公交车上那个男人最后的那个冷笑,

母亲“别惹事”的叮嘱,司机冰冷的眼神,这条越走越偏的路线,

以及这通可疑到极点的电话……所有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化信息,

在她高速运转的大脑中疯狂地碰撞、拼接,

最终构成了一个让她不寒而栗、手脚冰凉的完整图景。她必须证实自己的猜测。

她需要一个决定性的证据。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尽管心脏已经跳得像要撞碎肋骨。

她假装书包里的一支笔掉了,弯下腰去在脚垫上摸索。

这个动作让她可以暂时避开司机的视线,

同时用一个更低的、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车内那些她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她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飞快地扫过车内的每一个角落。副驾驶座的储物格,没有关严,

露出一条半指宽的缝隙。在黑暗中,那条缝隙像一张怪兽的嘴。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假装直起身子的时候没坐稳,身体顺势向右侧剧烈地倾斜了一下,

右手看似无意地在储物格的盖子上一按。“咔哒”一声微不可闻的轻响,盖子应声弹开了。

一个黑色的、被随意丢弃的一次性口罩,静静地躺在一堆发票和杂物之中。

在从车窗透进来的、昏暗的路灯光线下,她清晰地看到,那个口罩的左下角,

靠近边缘的位置,有一道细微的、不规则的撕裂痕迹。就是它!

林晓的脑中“轰”地一声巨响,仿佛一道白色的闪电劈开了所有的迷雾和侥幸。

傍晚在公交车上,那个粗暴的男人推搡她时,他的口罩被自己的手肘蹭歪,

她匆匆一瞥间看到的那道独特的、像丑陋伤疤一样的裂痕,与眼前这道,

无论是在位置、形状,甚至连长短都完全吻合!这不是巧合!公交车上的羞辱和推搡,

根本不是一次偶然的、孤立的街头冲突,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带有标记性质的筛选!

那个男人是诱饵,是负责在拥挤的人群中筛选和锁定“猎物”的探子。他之所以选择她,

或许就是因为她看起来最顺从,最胆小,最符合他们眼中“不会惹事”的完美受害者标准。

而这辆看似正常无比的出租车,就是这个陷阱的终点。巨大的、实质性的恐惧像冰冷的海水,

瞬间淹没了她的口鼻,让她产生了一种溺水的窒息感。她想尖叫,想砸开车窗,

想立刻拉开车门跳下去,不顾一切地逃离这个正在将她带向深渊的移动囚笼。

但她的身体却像被冻住了一样,僵硬地、不听使唤地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