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悬疑惊悚 > 无剪辑≠无控制,白噪触发隐杀局

无剪辑≠无控制,白噪触发隐杀局

辰影漠星 著

悬疑惊悚连载

金牌作家“辰影漠星”的悬疑惊《无剪辑≠无控白噪触发隐杀局》作品已完主人公:白噪祁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热门好书《无剪辑≠无控白噪触发隐杀局》是来自辰影漠星最新创作的悬疑惊悚,替身,职场,年代,推理的小故事中的主角是祁岚,白小说文笔超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下面看精彩试读:无剪辑≠无控白噪触发隐杀局

主角:白噪,祁岚   更新:2025-10-13 04:42:4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主要人物

祁岚31|网络刑侦技术官

精于音视频取证、流媒体时钟修正与设备 API 日志分析。口头禅:“先看时间轴,再谈动机。”

池曜28|头部主播死者

以“理性开箱+极限挑战”出圈,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对“低延迟互动”近乎偏执。

宋梨26|经纪人

外冷内急,熟悉商务与后台广告,负责赞助植入。被早期舆论误指“投毒”。

“阿修”30|对家运营

竞争对手直播工位负责人,暗中操盘“白噪控制音+净化器隐藏功能”与“反锁抽奖”。

郝啸22|铁粉团管理员

现场志愿“秩序维护”,误导性强:他组织了“反锁抽奖仪式”。

杜惟25|平台播放器工程师路人转关键证人

参与新一代“超低延迟+预缓冲保护”方案测试,保留了异常切片日志。

物证三件:超低延迟 0.3s|点歌单里多出的〈White Noise 10k〉|天花净化器新换型号,带隐藏臭氧发生模块

凌晨之前,直播间像被擦拭过的玻璃,所有声响都被抛光了。三机位拼屏在平台首页顶栏里发着凉光:左上角是人像近景,主播池曜的脸被环形灯抹得很干净;右上角俯拍桌面,机械键盘和声卡显示屏稳定地吐出蓝色数码;下方门口广角角度略高,门的指示灯时不时闪一下,像一只眨眼的猫。评论区飞得快到肉眼不可读,却又被“0.3s延迟”囚禁在几乎同时的现在——弹幕一句“对口型零飘”的调侃刚冒头,池曜就抬手做了个“OK”手势,毫秒级对上。

“今晚的互动,毫秒级。”他说这话的时候,挑了挑眉,像一个刚把刀磨亮的厨子。他把手伸进镜头外,又拎回来一杯水,水面沉稳得像玻璃纸。他把杯扣在手边,指节敲了一记桌面:“第22小时。”

场控的音乐换了一个Loop,鼓点和节拍紧贴直播平台的状态页滚动:LL-HLS,buffer≈300ms。播放器开发版的面板,池曜特意点开给观众看,缓冲条短得几乎像错觉。弹幕里总能有看热闹的人:“这延迟,开黑都能赢。”

楼下走廊巡过一圈的保安从对讲机里压着声音说“别动门,影响挑战”。他并不知道,在直播间外廊,郝啸正操持着一场“反锁抽奖”。四把同心锁在外门把手上哗啦作响,像给门戴了四层项圈。跟风的粉丝拿起手机拍“打卡短视频”,镜头里出现的是一个近乎仪式化的安保动作:上锁、摇钥匙、塞进一个印着“幸运观众”的透明球,吞回到抽奖箱里。郝啸笑得眼睛弯成两条缝,高声喊:“锁上门,守住哥哥的纪录!”他的嗓子比门轴还亮,尾音在走廊里弹了两下,贴在墙皮上。

池曜没有理会走廊。他把话筒按钮一推,打开点歌插件。歌单滑到第三屏,横空插进来的一条白色条目停在那儿,像是程序员忘记上色的占位符:〈White Noise 10k〉。曲长18分钟,频谱平直得像一条在显微镜下拉直的头发。他笑了笑,把曲目顶到了队首:“助眠。有白噪音,不困。”

“白噪音也能点?哈哈哈。”——“点!点!点!!”——“看哥能不能在噪音里继续硬核解说。”弹幕兴奋地冲上来,像往湖里扔了一堆小石子。池曜把手机横着晃了一下,让大家看到“曲库ID:合作方上传”的小行字,然后把手机丢回支架。他贴着麦说:“今天的挑战多一关:看谁先被谁哄睡。”

就在点歌插件弹窗还停着的时候,天花板的吊轨滑过一条阴影。经纪人宋梨抱着一个纸箱进来,脚尖踩着地毯,声音压得很低:“赞助净化器到了。品牌要求今晚提一次。”她三两下拧下旧机、装上新机,背板上的序列号亮出一格细小的铭牌,像一枚缩小的车牌。她指尖停在一个凹下去的小孔边缘,那是某种开发者拨码开关。她抬眼看了看镜头,又压下声音:“记得到位提一次品牌。”

池曜配合地抬起手指着天花板,念了品牌名和型号。声卡表头像是在这句广告里点头致意。他把画面切回到OBS监看窗,对着镜头演示拔插声卡、切换角度,所有动作都留在画面里,连鼻翼的细小呼吸也被灯光勾了线。他说:“一刀不剪,放心。”声音稳稳地落在评论区里,掀起一片“无剪辑”“纯直播”的回声。

时间越过子夜,凌晨的静开始变质。0:43,外廊最吵闹的一拨粉丝散场了,四把同心锁沉甸甸地抻着外门把手,像在提醒每一个夜里路过的人:这扇门现在属于仪式。门外又缠了一道扎带,像在字上又描了一笔。走廊监控在同一个角落里拍下它们,锁环的金属光泽像四条被驯服的鱼。保安在对讲机里又轻声了一下:“别动门。”

0:58,白噪开播。是那种只要你戴上耳机,就会以为世界在下雪的白。频谱插件在画面右下角撑开一个小窗,像一个被填满了细沙的沙漏:10kHz附近,整片平坦。弹幕开始打哈欠,有人发了个困的表情包,有人提议“来个惊醒打call”。池曜把椅背放低了一格,仰着,视线还在镜头的边缘晃了一下,像是在确认自己仍在。

从这一刻起,静音被人悄悄地加了速。直播间的底噪在白噪的“雪粒”下面迅速退潮,像有人把一个房间里的软装一件件搬走:首先是空调的低频嗡,被拉平;接着是电源适配器的微微嘶嘶,被埋进了细沙;最后连麦克风自噪都显得端庄起来。净化器的数码屏眯了一下,亮出一个仅在说明书脚注里出现过的小图标,像一只不会眨眼的白狐。

“牛!房间瞬间无噪音。”有人在弹幕里说。紧接着另一条:“麦更干净,像被吸噪。”还有人打趣:“哥的喘气声变浅。”这条弹幕删了一次,又被另一个人敲回来。池曜轻咳了一声,咳在白噪的边上,没有溅出太多听觉的水花。他笑了一下,嘴角带着一抹酒精刚刚用纸巾擦过的微红,像涂错了位置的腮红。

1:12开始,晚安像雪片一样落下。有人说“哥睡着了”,有人说“哥在守夜”,更多人只是让手机屏幕用更低的亮度继续陪着这间隔音间里的一条风景。他的手搭在扶手上,手背血色很淡。1:17,1:23……时间像一个不肯落幕的观众,站在门口迟迟不肯走。画面一点也没有跳,录播条干净得像做了两遍体检的人。池曜仍在椅子上。门的指示灯稳定地亮着“内侧上锁”的颜色。

这时,外廊的空气里有一丝像塑料被手掌轻轻抹过的味道。那是同心锁的金属和扎带的塑胶共同发出的疲倦气味。郝啸已经离开,反锁抽奖的喧嚣被静吞了下去,只剩下门上四个圆环轻轻碰撞的回音。保安再次惦记起“不要动门”。

凌晨以后,冷就开始靠近。走廊的玻璃把空调的凉挡在一侧,隔音间像一个单独的肺,持续吸进过滤得一尘不染的空气,又吐出更冷的一口。净化器的风速没有再动一下,但它的数码屏上一格灰得近乎透明的标志一直没灭。

清晨六点,走廊尽头的灯亮了一次又灭了。宋梨还没上妆,披着一件灰蓝色的薄外套,手里攥着内门的备用钥匙。她的脸色是那种没有任何准备的苍白,像一张未经处理的底片;眼珠却拼命在光里找亮的东西,像是在找一个比现在更能解释世界的画面。她冲到外门前,先是对着四把同心锁出神,像在看一串倒扣的手铐;随后伸手去掰扎带,拉不开,就喊安保:“剪!”

钳子的齿一口咬下去,外门终于“叮”地一声弹开。她把急救箱甩在地上,用备用钥匙去开内门——门把手很滑,像刚刚被谁涂了手霜;钥匙却卡在那儿半寸,死死转不下去。门上方的小图标亮着“内侧上锁”。

“密室?”安保喘着气,像是刚跑完一段带台阶的路。“他一直在镜头里啊。”

门是被破开的。那声“咔”的时候,许多远在别处手机屏幕前仍在盯着“无剪辑直播”回放的人完全听不到。他们看的,是一条仍旧没有跳帧的时间线:池曜坐在椅子上,抬头的时候眼角有一小点光;低头的时候,另一小点光挪了半毫米,像一只只会微笑的星星。屏幕外的现实是:门倒下去,地毯吸住门的一边;宋梨踉跄着跨进去,膝盖碰在地上发出闷响;池曜仰躺在椅子边的地毯上,皮肤樱红,像一个在寒冬里刚跑完一公里的人。他的耳机半戴在耳廓,像一只还没完全退出战斗的甲虫。他的胸口没有起伏。

“心肺停止。”安保的声音很轻,像怕惊动什么会碎的东西。

这一整夜,平台侧的“0.3秒”被观众当作一种酷炫的技术,一个证明自己没有错过任何一秒的徽章。可时间砝码微微偏过去的那一瞬,从未被任何观众真正注意过:白噪音开播时播放器把预缓冲窗口拉到了极限;净化器换新后,它的面板深处多了一格“没人需要知道”的功能图标;外门被同心锁与扎带做成了一个“随机选取的不可进入”。每一条都与“无剪辑”不矛盾,甚至正因为“无剪辑”,它们更像真理。

宋梨的手指在池曜的颈侧停了一秒,指腹从温热到冷的范围像一枚正在失温的硬币。她抬头,整张脸像被人连着眼睛一起按进冷水里,不知道该看哪里。门外聚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保安,有平台夜班运营,有一位被叫醒的楼管。每个人都说话很轻,像是在一间古老的教堂里,但每个人说的内容都不是祷告:“报警”“急救车”“录播别断”“解说词先撤”“通知法务”。这是一串在凌晨天色最薄的时候最能落地的词,它们把人的注意力拖到地上,可没有谁敢抬头看天花板那块明亮而冷静的数字屏——它仍旧像刚安装时一样,洁白无瑕。

门的锁舌上有一条细得不能再细的划痕,沿着金属的纹理像一条没有意愿的裂谷——不是现在能够解释的东西。把手上覆盖着薄薄一层均匀的皮脂膜,像一块刚被抛光的银器——也不是现在能够解释的东西。桌上还放着一罐能量饮,它的开口朝着镜头,像在努力亮出自己的清白;杯里还有水,水是清的,没有颗粒;气味也几乎没有——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空气干净得毫无故事,仿佛这个房间刚刚被神洗过一样。

有人把窗帘拉了一指缝,什么也看不到。隔音间的窗不是给人看的,只是为了心理平衡挂在那儿的一块布。外面的天刚刚有了颜色,像一块偏冷的奶,倒进这间房里的每一个缝。墙上的钟像是被关了声音,只剩分针无聊地往前推。每一个人嘴里说出的词都像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灰白、短促,下一笔又盖上来。

郝啸也回来了。他在门口看着地上的同心锁被剪开的一地金属碎屑,突然有一种想把它们拼回去的冲动,像小孩看见刚刚打翻的拼图。他被保安挡在门外,喉结在嗓子眼里上上下下。他在群里打字说“不要传”,又删掉,换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表情,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他一直在镜头里啊。”有人重复一遍。

可“在镜头里”本身就是一扇门,是一种把全部复杂性折叠成“看得见”的幻术。所有人以为他们拥有了控制权——0.3秒延迟、一刀不剪、持续计时器——他们以为在屏幕这侧就能阻止萤火在另一侧熄灭。可是光只会在它能传播的介质里传播,它不会跨过一个被精准设计的“静音”。静音的形状像是一只白色的鸟,它的羽毛温顺地贴在风里,遮住了风和它下面的一切。

——

当救护车的鸣笛终于远远地被听见,救护人员拎着设备沿着走廊小步跑,鞋底声音弹在墙壁上弹回来,像是在催促每个人把刚刚的冷汗收拾干净。楼管拿出了一串钥匙里最亮的那一把,颤着手开了旁边的弱电井。一个灰色的猫走过他的脚边,停了一停又走了,像在一条它很熟悉的走廊里巡视。

有人开始收缆线,有人开始把散乱的抽纸塞回盒子里,有人拿起桌面上的能量饮又放下。宋梨站在门边,一直没有坐下。她的手臂上起了一层细细的鸡皮,皮肤却仍旧泛着一种过于仔细的红。经纪人的职业让她知道此刻最正确的说法,可一个做过太多“危机公关”的脑子也知道:此刻最正确的沉默。她的眼珠瞪着净化器的数码屏,那格小小的隐蔽图标像一颗没有被任何人介绍过的注脚,顽固地亮着。她有一种荒唐的冲动,想爬上椅子去按它,再按它,直到它灭。

保安收起钳子的时候,门外有人把手机举得高高的,镜头在空气里轻轻抖。楼管回头,目光像一根冷钩把那个镜头勾住。镜头慢慢落下。空气里安静成一片湖。湖心只有一个一点点还在晃的光,是走廊尽头的应急指示牌。

“请大家离开,”楼管说,“请大家配合。”他用的是一种温顺但不可抗拒的语调,像夜里广播里那种“温馨提示”。这句“温馨提示”从凌晨到清晨,重复了一夜:反锁抽奖时它在;白噪开始时它在;走廊门被扎带勒住时它在;门破开的那一秒它也在。它像一个白色的影子,翻来覆去地把这间直播间的空气抹平。

没有人注意到在门框的上沿,靠内侧有一个几乎不可见的小点,那是一粒涂改液留下的白。它被门倒下去时卷起的风刮了一下,露出一点点不平整的边。这粒小小的白像一个陌生星座里的最暗的星,还没有人在地图上给它命名。那是属于“之后”的线索,属于“时间轴”的“之后”。可幕A并不需要它现在说话。幕A只需要这间隔音间在所有人见证下变成一个彻底的密室:外门被粉丝反锁,内门显示从内上锁,录播无剪辑,主播一直在镜头里。然后,请所有人——包括屏幕那一端仍在刷回放的人——一起把问题留到下一幕。

问题有三:

第一,谁能在直播间被“无噪音”填满的时刻,悄无声息地改变空气本身,从而不留下任何“噪”的证据?

第二,谁在凌晨一点零几分之后,用了一种“看上去像本地操作”的方法,让内门在记录上显示“从内上锁”?

第三,〈White Noise 10k〉为什么在那一晚突然出现在歌单里?它更像音乐,还是更像“轨道”?又或者,它只是一条让“某种声音”穿越海量观众的桥?

镜头并不会回答问题,它只会保证“无剪辑”。而“无剪辑”本身,从来都是人们最信任、也最容易被利用的证明。当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剪辑”等于“没有控制”,真正的控制就会把自己伪装成“连续性”,躲在毫秒之间的缝里。那缝极小,小到只要灯光和白噪稍一加码,肉眼就再也找不到它。可一旦有人把三个时钟对齐——直播平台的弹幕时戳、播放器切片的起止、门锁的本地API——那条缝就会像一枚被针挑起的线头,露出它最初的方向。

此刻,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三个时钟的存在;他们只知道一个更朴素的钟:墙上的分针。它继续往前走,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天窗外的光慢慢亮起来,白色一点点被蓝色吞掉。楼里醒来的人在楼道里说早安,隔壁店铺的卷帘门拉出金属的摩擦声。走廊上,两位安保正把四把同心锁塞进证物袋,扎带被剪成了三截,像三条没来得及游完的鱼。他们谁也没说话。他们只是把这间房里最后一点“声音”收拢起来,关进一个能上锁的袋子里。

取证台的冷光打在不锈钢托盘上,像把夜里的月抻平,铺成一整块。祁岚戴着丁腈手套,动作简练,把杯中水、能量饮、杯口指纹膜、吸管切段逐一分装。她说话一向短句,报告也不喜欢形容词,但这次她看了看躺在另一张担架上的人才说出四个字:“像是被——”她顿了半拍,换一个动词,“——干净死的。”

挥发性筛查在侧台同时进行,顶空取样结果先出:甲、乙酮类无检出,苯系物痕量、在场背景值;氰根阴性;常见生物碱、强心苷初检都不支持。能量饮里咖啡因与牛磺酸含量偏低于标称,像是临期批次,但无毒。杯中水电导率正常,未检出重金属络合物。祁岚又看血氧指环同步下来的曲线——22:48到0:56轻度波动,1:03后呈台阶式坍塌,像从斜坡掉进坑里,短暂挣扎,随后进入无反应直线段。

“体表樱红不是化妆残留。”法医助理把皮温点测结果递过来:“末梢有轻度潮红,黏膜刺激征象明显。气味很淡,但不是‘香’那一类。”

祁岚靠近,鼻翼收紧。隔音间里空气“干净”得像换过了肺,然而这种干净并不健康:它把一切“气味的证据”都擦掉,只留下刺。她看了眼肺组织镜检快片,杯状细胞空泡化,纤毛局灶性倒伏,提示短时强氧化性刺激。另一侧的快检条上,臭氧反应位被动地显出一道不太稳的蓝,像迟到的答复。

“臭氧/缺氧共同作用?”助理问。

“接近。”祁岚合上记录本,“但你先把‘投毒’四个字划掉。吃喝入口这一侧,暂不支持。”

“那他怎么——”

“别加因果词。”她抬抬下巴,“接下一组:门控与时钟。”

门控日志导出的窗口开在一台旧笔记本上,黑底白字,像一副结了冰的字。物业信息化主管把U盘插上,略显紧张:“我们这个锁——有云台,有本地,平时上锁会写‘来自本地用户’,远程会写‘来自云端指令’,不会混。”

页面滚动到1:05:31。行首是绿色的“SUCCESS”,后面依次是 event: LOCKED, source: local_user, method: inner_panel,最后是一串session id。乍看一切无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