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的夏天闷热得像个蒸笼。
林晓星挤在地铁10号线的早高峰里,手里紧紧攥着一份皱巴巴的简历。
今天是她面试“星芒传媒”策划助理的日子,这是她北漂三个月来,离梦想最近的一次机会。
星芒传媒是业内新贵,以制作高品质的青春题材影视剧闻名。
而林晓星选择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于朦。
从三年前那个穿着白衬衫、在选秀舞台上弹着钢琴唱《我不想念》的少年,到如今凭借《太子妃升职记》里温润如玉的九王圈粉无数,于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灰暗的高三和迷茫的大学时光。
她的手机壳、电脑壁纸、甚至租房墙上的海报,全是他的身影。
“下一位,林晓星。”
面试官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门。
会议室里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位穿着剪裁合体的浅蓝色西装,侧脸线条柔和,鼻梁高挺,正是于朦。
林晓星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她原本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忘得一干二净,只剩下紧张得发颤的声音:“于、于老师好,我是林晓星。”
于朦抬眼看她,眼神温和,带着一丝鼓励的笑意:“别紧张,放松点。”
他的声音比电视里听起来更清澈,像山涧的溪流。
那场面试林晓星自己都觉得糟透了,她甚至在回答“如何策划一场艺人见面会”时,下意识地说“要让粉丝感受到于老师的温暖”。
走出会议室时,她懊恼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觉得自己肯定没戏了。
三天后,当“星芒传媒”的录用短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林晓星激动得跳了起来。
她不知道的是,那天面试结束后,于朦特意对HR说:“那个叫林晓星的女孩,眼神里透着些许内向自卑腼腆,像当初我刚出道的时候一样,我觉得可以给她一个机会。”
入职第一天,林晓星被分到了于朦工作室的策划组,主要负责他的粉丝活动和线上宣传。
她的首属领导是张姐,一个雷厉风行的女人,见面就给她泼了冷水:“在这里,只认能力不认偶像。
别以为喜欢于朦就能混日子,做不好照样走人。”
林晓星用力点头,把张姐的话记在心里。
她知道,自己不能只做一个追光的粉丝,更要成为能站在光身边的人。
入职后的第一个任务,是策划于朦的生日线上首播活动。
张姐要求活动要有新意,还要能体现于朦胧的个人特质。
林晓星熬了三个通宵,写了五版方案,从互动游戏到粉丝故事分享,每个细节都反复琢磨。
方案讨论会上,她紧张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我想设置一个‘时光胶囊’环节,让粉丝写下给一年后的自己和于老师的信,由我们保管,明年生日再开启。
这样既能增加粉丝的参与感,也能留下一份特别的纪念。”
张姐皱着眉,没说话。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林晓星的手心全是汗。
这时,于朦开口了:“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
粉丝的心意是最珍贵的,我们应该好好珍藏。”
有了于朦的认可,方案很快通过。
生日首播那天,“时光胶囊”环节果然大受欢迎,首播间的弹幕刷成了一片海洋。
看着屏幕上粉丝们的留言,再看看身边认真和粉丝互动的于朦,林晓星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意义。
首播结束后,于朦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奶茶:“今天辛苦你了,做得很好。”
林晓星接过奶茶,指尖传来的温度让她心里一暖。
她抬起头,对上于朦胧温柔的目光,小声说:“谢谢于老师,这是我应该做的。”
“以后别叫我于老师了,叫我小于吧。”
于朦笑了笑,“我们是同事,不是吗?”
那一天,林晓星把那杯奶茶的杯子珍藏了起来。
她知道,自己的职场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束光,似乎比她想象中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