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犹太神镜

第3章 第一次“对话”:关于“提问”的启示

发表时间: 2025-10-13
十月的阳光晒得人发懒。

鹰览窝在客厅沙发里,看小诺趴在地毯上搭积木。

她扎着歪歪扭扭的小辫,鼻尖沾着点彩泥,嘴里嘟囔着:“这个房子要给小兔子住,可是门太小了……那怎么办呀?”

鹰览凑过去。

“不知道!”

小诺把积木一推,气鼓鼓地爬起来,“朵朵说我搭的房子不好看,她要搭城堡!”

小芸从厨房探出头:“又和小朋友闹别扭了?

去把牛奶喝了,妈妈给你切苹果。”

小诺扁着嘴接过牛奶杯,闷头喝了一口。

鹰览望着她的背影,想起昨天在镜子上新出现的希伯来文——עזרה על ידי שאלה(Azara al yedei she’ela,意为“通过提问帮助”)。

“或许该问问她,为什么觉得朵朵的房子更好?”

他轻声对小芸说。

“问什么问?”

小芸擦手,“小孩哪懂这些,过两天就好了。”

鹰览没接话。

他想起上周在养老院方案里加的“代际问答墙”,王总特别满意,说“让老人教年轻人,比首接灌鸡汤有用”。

或许,教育孩子也该这样?

晚饭后,小诺坐在飘窗上看绘本,忽然扭头问:“爸爸,朵朵为什么不和我玩了?”

鹰览放下报纸:“你觉得呢?”

“因为她嫌我搭的房子丑。”

小诺踢了踢地毯上的积木,“可我觉得我的房子能保护小兔子!”

“那如果我问你,”鹰览尽量放软语气,“朵朵的城堡哪里好?

你的房子哪里好?”

小诺歪头想了想:“她的城堡有尖顶,我的房子有小窗户……可是小兔子需要窗户看月亮呀!”

“所以呀,”鹰览笑了,“没有谁的房子更好,只是需要的不一样。

就像你喜欢小兔子,朵朵喜欢公主,对不对?”

小诺眼睛亮了:“那我明天告诉朵朵,我的房子有小兔子,她的城堡有公主,我们可以一起玩!”

鹰览心里一动。

这不正是“提问”的力量吗?

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她自己找到答案。

睡前,鹰览站在五斗柜前,盯着镜子。

镜面上的希伯来文在暖光下泛着柔润的金泽:שאל(提问)、כְּרָת בְּרִית(立约)、מְלַמֵּד לִשְׁאוֹל(教导提问),还有新出现的עזרה על ידי שאלה(通过提问帮助)。

“我今天用了你教的‘提问’。”

他对着镜子轻声说,“小诺的问题解决了。”

镜面毫无动静。

但他分明觉得,铜框上的纹路似乎更清晰了些,像在回应。

周一的广告公司像台上了发条的机器。

鹰览抱着笔记本冲进会议室时,项目组正为一个母婴产品的广告案吵架。

“要突出安全!”

设计总监拍桌子,“妈妈们最在意这个!”

“不行!

得强调便捷!”

客户代表摇头,“现在年轻妈妈没时间研究复杂操作。”

鹰览在白板前站定,想起上周王总说的“科技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或许母婴产品的核心不是功能,是“妈妈的自我认同”?

“提问。”

他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上写:妈妈们买这个产品,到底在买什么?

会议室安静下来。

设计总监挠头:“可能……买被理解的安心?”

客户代表眼睛亮了:“或者买‘我也能轻松当好妈妈’的成就感?”

“对!”

鹰览乘势追问,“那我们的广告要不要展示——用了这个产品后,妈妈有时间读半小时书?

有精力陪孩子做手工?”

方案最终定了方向:主打“省下时间,留给更重要的爱”。

客户当场拍板,连夸“有温度”。

下班时,小陆追出来:“鹰哥,您今天这‘提问式脑暴’太牛了!

以前我们都是硬怼需求,现在才知道,问对问题比找答案重要多了。”

鹰览笑了笑,没说自己昨晚对着镜子“预演”过这场讨论。

周末的社区图书馆飘着消毒水味。

鹰览陪小诺还绘本,听见管理员张阿姨叹气:“二楼的老年电脑班又黄了,老人们说‘学不会,不如跳广场舞’。”

小诺拽他衣角:“爸爸,王奶奶昨天还说想学发微信,给我看她种的花。”

鹰览心头一动。

他想起镜面上的“立约”——或许该“立个约”,帮老人们找到学习的意义?

回家路上,他绕到社区活动中心。

李主任正对着空荡荡的电脑室发愁:“设备都买了,没人来。

老人们觉得‘学电脑费脑子’。”

“要不试试‘提问教学’?”

鹰览坐下来,“不教他们怎么操作,先问他们‘最想用电脑做什么?

’发微信?

看新闻?

还是视频通话?”

李主任眼睛一亮:“对呀!

需求导向!

我怎么没想到?”

三天后,老年电脑班重启。

鹰览受邀去开第一堂课。

王奶奶第一个举手:“我想学发语音,我孙子在外地,想听听我的声音。”

张爷爷说:“我想学看天气预报,以前总记不住手机里的提醒。”

鹰览笑着点头:“好,今天我们只学这两样。

先问大家,发语音要注意什么?”

“要说清楚!”

“别离太近!”

老人们七嘴八舌。

“对!”

鹰览总结,“提问不是为了考倒你们,是为了让你们自己找到答案。”

课后,王奶奶拉着他的手:“小鹰老师,我这把年纪还能学新东西,值了!”

回家的公交车上,鹰览收到李主任的消息:“电脑班报满了!

老人们说‘这才是学点有用的’。”

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梧桐树,摸了摸内袋的镜子。

镜面上的כְּרָת בְּרִית(立约)泛着微光——原来“立约”不是严肃的条文,是“我懂你的需求,我们一起解决”的默契。

深夜,鹰览在书房整理笔记。

小芸端着热牛奶进来,瞥见他在本子上写:“提问不是工具,是尊重——尊重对方的视角,尊重问题的存在。”

“又在写镜子的事?”

她坐在他身边。

“不算。”

鹰览合上本子,“是写生活里的‘提问’。”

小芸指着五斗柜上的镜子:“今天小诺说,她的积木房子‘通过提问’变好看了。

她问我,是不是镜子教你的。”

鹰览笑了:“那就告诉她,是镜子教爸爸怎么提问,爸爸再教她。”

小芸靠在他肩头:“其实我觉得,这镜子最神奇的不是那些字,是你变了。

以前你总急着给答案,现在愿意等一等,问一问。”

鹰览望着镜中的自己。

西十岁的男人,眼角有了细纹,眼神却比从前柔和坚定。

他想起第一次见镜子时,镜中浮现的拉比说:“镜子照见的不是脸,是你心里的问题。”

而现在,他知道,那些问题不是负担,是礼物。

他起身走到五斗柜前,轻轻擦了擦镜面。

铜框上的希伯来文连成一片,像一条流动的河。

“谢谢你。”

他低声说,“今天又教会了我‘提问是尊重’。”

镜面泛起幽蓝的光,很淡,却很暖。

仿佛,有什么在回应他。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照在镜面上。

这一次,鹰览清楚地看见——镜中浮现出一个穿黑长袍的老者,对他微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