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锦绣杀局

第2章 当前局势

发表时间: 2025-10-23
当今皇帝继位较晚,28岁时父亲顺启帝才驾崩,他足足在太子之位上呆了15年。

许是太子当久了,皇位来之不易,顺兴帝继位后对权力就特别痴迷,至今在位29年,愣是不肯立太子。

这期间处置了两个威胁帝位的成年儿子,罢免了三位强谏立太子的官员,还圈禁了两个兄弟藩王,老皇帝的铁腕手段可见一斑。

特别是最近十年,一无外敌来犯,二无人敢触怒天颜,顺兴帝一人当家,表面上儿子孝顺,大臣听话,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就使得他更不愿意轻易放手皇权。

可如今,皇帝年事己高,身体大不如前,己长成的儿子也越来越多,又无东宫太子,那不就等于是在告诉大家,只要是顺兴帝的儿子,岂不是人人都有那登上高位的机会!

特别是近两年,顺兴帝又病了两回。

朝堂之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皇子们表面上兄友弟恭,暗地里却早己各自结党营私,培植势力。

有的拉拢朝中重臣,有的结交边关将领,甚至一些皇室宗亲也纷纷加入其中,为各自看好的人选争夺储位助力。

最倒霉的要数那些有势力却不想站队的人,他们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拿着奶酪,也都拿着毒药。

国公府便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手握兵权却立场中立,既不愿依附任何皇子,又因祖上军功在军中颇有威望,早己成了各方势力眼中必须争取或打压的对象,偏偏曹国公还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虚假的安逸里。

可以说,整个京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谁也不知道这场储位之争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顺兴帝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以前他乐于见到儿子们互相制衡,以便自己牢牢掌控全局。

现在与以前不同,朝廷派系己逐渐清晰,原来一些暗地里的小动作也都纷纷被拿到了台面儿上来,而顺兴帝对全局的把控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在顺兴帝看来,这就是父弱子强,君弱臣强的局面,他定是不能忍受。

还有就是,老皇帝年纪越来越大,对自己死后是否能依旧荣光,就格外的在意。

具体表现在,近年来陵寝的投入花费日益增多,皇帝私库几乎被掏空,国库中的银两也不充裕,然而这些年权贵们却营生广布。

就拿国公府为例,几代积攒下来的店铺,田庄不计其数,说一句日进斗金也不为过。

这其中还有二房中饱私囊的原因在,比曹老夫人亲自打理时己是缩水不少,由此可见其他权贵府邸如何?

作为天下之主,皇帝私库空虚,国库里也空空如也,臣子手里的银子却多到数不清,皇帝能心平才奇怪!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天下都是皇帝的,他要自己手里有银子,那就得动手宰几个硕鼠才行。

皇帝要杀人,又不想被骂昏君,那就要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尤其是在如今局势微妙的情况下,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处置不当,不仅无法充盈国库,反而可能激起强烈的反弹。

再严重点儿,引起朝野上下动荡,弄不好他就会晚节不保。

为保帝位稳固,顺兴帝就不得不从盯紧那些手握兵权的人。

为了能有大把银子,他也得花心思在那些富可敌国的权贵身上寻找突破口。

就在这个档口,不知道哪个杀千刀的跟老皇帝打小报告,说曹国公府手握百越国前朝国库的藏宝图。

这手握十万护城军,又手握百越国前朝国库藏宝图的曹国公府立即就上了顺兴帝的死亡名单。

因为,无论是收回兵权稳固帝位,还是搜刮财富充盈国库,曹国公府都是最合适的下手对象。

谢老夫听闻此事,真是又惊又怒又害怕,在床上足足躺了五天才好一点儿。

虽然曹家几代人驻守南郡边境,但人家百越改朝换代,藏宝图怎会落到邻国的守疆大将手里?

可偏偏这谣言被那起子小人编得有鼻子有眼的:说百越前朝覆灭时,逃出来的小公主无地可去,便以国库藏宝图为条件,换得曹家庇护。

从此改头换面,成为曹家家奴。

不得不佩服打小报告的人心思缜密,曹国公府里确实有一支家奴带有百越人的血统,这事儿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要仔细查,也不算是秘密。

不是曹家胆大包天敢收敌国人做家奴,往上倒两代,还是顺光宗时期,大承也是才改朝换代不久,多年战乱早己是民不聊生,人口严重短缺。

顺光宗审时度势后,下令不再处决俘虏与***犯,把那些愿意归顺以及真心悔过的人员,全部纳入奴籍,再赏赐给官宦大臣充当家奴。

这政策在当时确实缓解了人口压力,也让许多战败者有了活路。

曹家作为南郡守疆将领,自然也分到了一些俘虏充当家奴。

而其中恰好有几个来自百越的俘虏,他们勤劳能干,又懂得些特殊的技艺,便在曹家扎下了根。

谢老夫年轻时就听闻过这些传闻,但她从未放在心上。

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家奴早己融入曹家,忠心耿耿地为主家效力。

可如今有人旧事重提,还编排出这等离奇的故事,其用心可谓险恶。

现在曹国公掌京郊五营的十万兵马,本就成了各皇子夺储拉拢的对象,也成了老皇帝眼中预要先拔除的倒刺。

结果可好,这又来了个落井下石的,竟然编造出个藏宝图的谎来,这是生怕老皇帝对曹家下手慢呀!

在床上躺了五天的谢老夫,正是察觉到了这一点,又知道国公府现在又无力自保,这才决定借助外援,兵行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