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其它小说 > 无穷的纹路

无穷的纹路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无穷的纹路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其他小徐川苏梦婷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这是1974数学的世正享受着战后黄金时代的余却也悄然触及着看不见的天花哈代与李特尔伍德的圆如同帝国的律统治着解析数论的广阔疆一代代才智之士在其框架内精耕细却始终无法驱散笼罩在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之上的最后迷误差成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永恒的囚笼景润的“1 2”如一颗璀璨的孤照亮了前也映出了绝壁的陡在这片辉煌与停滞并存的年代本书将带你重返那个纸笔与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年亲身经历数学发现的心跳瞬见证一个孤独的灵如何以逻辑为以想象为尝试撬动整个无穷世界的纹

主角:徐川,苏梦婷   更新:2025-11-02 17:40:0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一九七西年的秋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沉一些。

对于北京大学的校园,尤其是那栋笼罩在梧桐树影下的数学系图书馆而言,这种“沉”并非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

金黄的叶片告别枝头,不疾不徐地飘落,悄无声息地铺满窗台和地面,仿佛为整个知识殿堂披上了一层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袈裟。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被切割成斜斜的光柱,光柱里尘埃缓慢浮沉,如同无数个悬而未决的数学猜想,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翩跹,却终究难以触及那最终的、坚实的答案。

图书馆内部,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墨水以及一种近乎凝固的专注混合而成的特殊气味。

书架顶天立地,沉默地承载着从欧几里得、高斯到希尔伯特、哈代的智慧结晶。

阅览区的木制长桌被岁月磨得温润,此刻,只有零星的几位读者,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沉浸在由符号和逻辑构成的海洋里。

徐川就坐在靠窗的一个位置上。

他年轻的脸庞上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疲惫和凝重,眉头微蹙,目光紧紧锁定在摊开于桌面的厚重大部头——哈代(G. H. Hardy)与李特尔伍德(J. E. Littlewood)合著的《数论导引》(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这本英文原版著作的硬壳封面己经有些磨损,书页泛黄,边缘卷起,无声诉说着其被无数双手、无数道渴望的目光翻阅过的历史。

他的手指划过书页上那些密集的铅印公式和文字,停留在关于“圆法”(Circle Method)的经典论述部分。

哈代与李特尔伍德,这两位英国数学界的巨擘,堪称传奇的合作伙伴,他们开创的圆法,如同一个强大的帝国引擎,在解析数论的疆域内开疆拓土,尤其是在处理诸如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和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这类加性数论的核心难题上,展现了近乎统治性的力量。

圆法的核心思想瑰丽而大胆:它将一个整数表示问题(比如,一个偶数是否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与一个复杂的复变函数积分联系起来。

通过精巧的分析,将积分区间划分为“优弧”(Major Arcs)和“劣弧”(Minor Arcs)。

在优弧上,函数行为良好,贡献出清晰的主项;而在劣弧上,函数剧烈震荡,其贡献被期望足够小,可以作为“误差项”加以控制。

理想情况下,如果主项足够大,而误差项相对微不足道,那么命题便得以证明。

这就像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试图丈量和统治一片广袤无垠的疆土。

他能够清晰地描绘出都城附近富饶的“优弧”区域,并确信其产出丰厚。

然而,疆域的边界之外,是辽阔、复杂且难以驯服的“劣弧”地带——那里是无穷无尽的山区、密林和沼泽。

帝国的律法在那里效力渐微,统治的成本(误差)可能高到无法承受。

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绘制了帝国的蓝图,指明了方向,但他们自己,以及后续一代代杰出的数学家们,都未能完全征服那片充满不确定性的边疆。

徐川的指尖轻轻敲击着书页上那个关键的“O”项——大O符号,它简洁而冷酷地概括了所有无法精确把握的部分,那个令人敬畏又无奈的“误差项”。

它就是那片帝国边界之外的迷雾地带,是阻碍数学之王师最终会师的最后天堑。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圆法能够漂亮地证明“几乎所有”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但就是无法剔除那可能存在的、稀有的例外。

这“几乎”二字,如同天堑,隔绝了最终的荣耀。

“优弧上的主项清晰得如同水晶,”徐川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但劣弧上的估计……这误差项,像是一片泥沼,无论用什么技巧去逼近,它总能以某种方式膨胀起来,最终吞噬掉主项可能带来的确定性。”

他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仿佛在用一柄精致的银勺,试图舀干一片浩瀚的海洋。

他知道,自己并非唯一有此感受的人。

这间图书馆里,这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解析数论研究者,都能感受到前方那堵看不见的“墙”。

黄金时代的宏大理论框架己经建立,但细节处的魔鬼,却顽固得超乎想象。

一阵极轻微的脚步声靠近,带着淡淡的皂角清香。

苏梦婷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了下来,她同样脸色疲惫,但眼神里还保留着一丝清亮的光芒。

她将几本厚厚的笔记和一叠小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手抄稿放在桌上,其中最上面那本,纸张质地明显不同,字迹是工整却难掩急促的钢笔字。

“再看哈代和李特尔伍德,也还是觉得无力,对吗?”

苏梦婷的声音很轻,带着理解,“感觉我们像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但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前方是悬崖绝壁。”

徐川抬起头,揉了揉发涩的眼睛,露出一丝苦笑:“是啊。

圆法像一件完美的神器,但我们却无法发挥它全部的力量。

尤其是面对素数分布那种固有的、深不可测的随机性时,现有的工具显得如此笨拙。”

他指了指书上一个关于指数和(Exponential Sum)估计的复杂引理,“你看这里,李特尔伍德的技巧己经精妙到近乎艺术,但最终得到的界,对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来说,还是太宽松了。

误差项像个永恒的囚笼。”

苏梦婷默默地将那叠牛皮纸包着的手抄稿推到徐川面前。

“或许,我们需要看看离绝壁最近的人,是如何尝试的。”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牛皮纸,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算式和中文批注,“这是陈景润先生论文的手抄本,‘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就是大家说的‘1+2’。”

这份手抄本的出现,立刻让周围一小片空气都似乎凝重了几分。

不远处,另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也下意识地望了过来,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陈景润的名字,在1974年的中国数学界,尤其是在这些投身数论的年轻学子心中,有着近乎神话般的地位。

他的工作,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道路上的一座空前高峰,是中国人在这片由西方大师主导的疆域内,用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智慧铸就的里程碑。

徐川深吸一口气,几乎是带着虔诚的心情,轻轻翻动手抄本的页张。

纸张脆薄,字迹工整,但那些符号和公式所承载的重量,却足以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不是印刷体,而是某位前辈,或者可能就是身边某位同学,一笔一画、夜以继日地抄录下来的。

每一个字符,都浸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那个巅峰的向往。

“筛法,”徐川喃喃道,“他选择了筛法,而且是极大地改进了筛法。”

与哈代-李特尔伍德的圆法不同,陈景润走的是另一条路——筛法的路径。

这条路由布伦(V. Brun)开启,经塞尔伯格(Selberg)等人发展,旨在通过精细的筛选,一步步逼近“素数”这个最核心的概念。

陈景润的“1+2”,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筛法理论,将古老的“筛子”打磨到了极致,证明了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即“1”)加上一个至多由两个素数相乘得到的数(即“2”,例如素数本身(可视为1个素数)或两个素数的乘积)。

“但他终究没能跨过最后一步,”苏梦婷的声音带着一丝惋惜,也带着巨大的敬畏,“‘1+1’,哥德巴赫猜想本身,那堵绝壁,依然在那里。

‘1+2’是灯塔,光芒璀璨,照亮了我们离目标有多近,但也无比残酷地映出了这最后一步,可能有多么陡峭,甚至……可能是不可逾越的。”

徐川的指尖拂过手抄本上一处复杂的推导,那里涉及到了陈景润对“加权筛法”的巧妙应用和估计。

“你看这里,他对余项的处理,己经精细到了骨髓里。

几乎是在现有筛法理论的极限上跳舞。

每一种技巧,每一种估计,都被用到了尽头。”

他抬起头,望向窗外,一片梧桐叶正好旋转着落下,“这仿佛在暗示,沿着这条路径,工具本身的潜力可能己经挖掘殆尽了。

我们需要新的数学,或者,需要对旧数学有全新的理解。”

图书馆里异常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远处管理员整理书籍的轻微响动。

但在这片物理的寂静之下,徐川却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喧嚣——那是无数智慧头脑在逻辑的疆域里奋力搏击的声音,是思想与顽固现实碰撞的火花,是面对无穷奥秘时,既感渺小又不甘沉沦的心跳。

他和苏梦婷,以及身边这些沉默的同学们,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他们享受着战后数学黄金时代遗泽,精通哈代、李特尔伍德、维诺格拉多夫等大师的理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但他们也清晰地看到,巨人所指的方向,前方己是迷雾重重,是解析数论乃至整个数学发展似乎触及的“天花板”。

陈景润的奇迹,像一颗璀璨的孤星,证明了凡人凭借极致努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但也似乎标识出了常规路径的终点。

徐川重新将目光投向哈代与李特尔伍德的巨著,又看了看陈景润那凝聚了无尽心血的手抄本。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他心中涌动,既有对前辈大师智慧的深深敬佩,也有面对困境时的迷茫与焦虑,但在这迷茫的最深处,似乎又有一丝极其微弱的、不甘屈服的火苗在摇曳。

帝国的律法(圆法)己然完善,帝国的边疆(筛法的极致)也己探至极限。

那么,出路在何方?

是等待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带来全新的“神器”,还是能在现有工具的某些被忽略的缝隙中,找到一丝撬动全局的契机?

他不知道答案。

他只知道,这片由符号、逻辑和无穷构成的疆域,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那种试图以脆弱的理性之剑,去劈开永恒迷雾的冲动,尽管看似徒劳,却构成了他生命中最强烈的驱动力。

窗外的秋意更浓了,光线渐渐变得柔和而黯淡。

徐川深吸一口气,再次埋首于密密麻麻的公式之中,仿佛一个孤独的航海者,在无边的数学海洋里,试图寻找那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通往新大陆的航标。

这一刻,图书馆里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混合着窗外落叶的细微声响,共同编织成1974年秋天,属于数学,也属于一代人青春与梦想的独特韵律。

前方的道路隐匿在迷雾里,但追寻的脚步,却无法停歇。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