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在床底摸到半块U盘,既要应对吏房的点卯考核,又要躲避锦衣卫的追查。
他以“失忆”为掩护,用现代数据整理思维处理明朝账册,却在账册中发现蹊跷的“田亩数据异常”,而锦衣卫的二次搜查,让他的伪装之路愈发凶险。
锦衣卫的脚步声消失在巷口后,我(石火)才敢从床底爬出来,后背的冷汗把青布衫浸得冰凉。
手里攥着的半块U盘硌得手心发疼——金属外壳已经变形,USB接口处还沾着点泳池的氯水痕迹,这是我与现代世界最后的联系。
“石小吏,你……你真的没事?”
老汉(吏房的老抄书吏,李伯)搓着手,眼神里满是担忧,“刚才那锦衣卫的人,是查‘妖人’的,你可千万别惹他们。”
我深吸一口气,把U盘塞进袖口,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李伯,我……我好像是撞了头,忘了些事。
您刚才说的‘点卯’,是怎么回事?”
李伯松了口气,拍着胸脯道:“幸好只是忘了事!
点卯就是县厅官吏每日辰时签到,要是误了点卯,轻则罚俸,重则革职!
你今天刚醒,我替你瞒过了锦衣卫,可点卯不能误,不然连这抄书吏的差事都保不住!”
“抄书吏……”我跟着李伯走到吏房的账册堆前,看着眼前小山般的竹简和麻纸账册,头更疼了。
这些用毛笔手写的账册,字迹潦草不说,分类更是混乱,田亩、户籍、税赋的记录混在一起,找个数据得翻半天。
“这些账册,是今早要整理的‘里甲田亩清册’,得赶在点卯前理出个头绪,不然县丞查问起来,我可护不住你。”
李伯叹了口气,开始笨拙地分拣账册,“唉,这些账册乱得跟麻线团似的,昨天整理了一上午,才理出两个里甲的。”
看着李伯手忙脚乱的样子,我脑子里突然闪过Excel的“数据分类”思维——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数据表”吗?
只是没有软件,全靠人工分拣。
我上前一步,拦住李伯:“李伯,您歇着,我来试试。”
我把账册按“里甲编号”分成十堆,每堆又按“田亩数、户主、税赋”分类,没用半炷香的时间,就把原本混乱的账册理得清清楚楚。
李伯看得眼睛都直了:“石小吏,你……你这法子也太神了!
往常整理这些账册,至少得两个时辰,你这不到一炷香就弄好了?”
“只是……只是以前学过些‘分类法’,忘了从哪学的。”
我含糊其辞,手指却在账册的“东河村田亩数”上停住了——这页账册上的田亩数,比相邻几页的记录整整少了三成,而且字迹明显是后来补上去的,颜色比周围的墨色浅很多。
“李伯,东河村的田亩数,往年都是这么少吗?”
我指着账册问。
李伯凑过来看了看,皱眉道:“不对啊!
东河村是咱青溪县的‘熟田区’,田亩数向来比别的里甲多,去年的清册上还记着‘五百三十亩’,今年怎么变成‘三百七十亩’了?
莫不是哪个粗心的抄书吏写错了?”
正疑惑间,吏房的门被“吱呀”一声推开,进来的是个穿着墨色长衫的中年男人,腰间挂着串算珠,正是吏房的书吏,王算盘。
他扫了一眼整理好的账册,又看了看我,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李伯,这就是你说的‘中暑失忆’的石小吏?
账册整理得倒是快,就是不知道会不会算。”
说着,他从账册里抽出一本,翻到“税赋计算”那页,指着上面的数字:“石小吏,你算算,东河村三百七十亩田,按‘每亩税粮三升’算,总共该缴多少税粮?”
我心里一紧,这要是在现代,用Excel的SUM函数一秒就能算出,但在明朝,只能靠心算。
我深吸一口气,默念着“370×3”,刚要开口,就听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人高声喊:“锦衣卫大人又来了!
这次要查所有吏房的人!”
下集钩子:王算盘的算术题还没答完,锦衣卫就已经冲到了吏房门口!
我看着账册上的“田亩异常”和手里的半块U盘,突然意识到——这东河村的田亩数,怕是和我被通缉的事有关!
下集看我如何在锦衣卫的搜查下,用半块U盘制造“妖人证据”,嫁祸给篡改账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