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归雁逐鸠

第三章 十五载,寒门出凤

发表时间: 2025-11-07
第一卷:归雁逐鸠·雁落尘泥十五载光阴,像城郊那条奔流的小河,悄无声息地淌过。

曾经缩在刘秀芬怀里哭鼻子的小丫头,长成了身姿挺拔的少女,眉眼间褪去了稚气,多了几分沉静与锐利。

纺织厂家属院的矮平房依旧简陋,院里的白菜种了一茬又一茬,可屋里的灯光,却照亮了徐曼逆袭的路。

刘建国和刘秀芬还是老样子,一个在纺织厂维修车间守着老旧机器,一个在挡车工岗位上日复一日地接线头。

唯一的变化,是夫妻俩眼角的皱纹深了,鬓角添了白发——那是为了供徐曼读书,熬出来的痕迹。

徐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拮据,一家三口挤在二十平米的小屋,徐曼的“书房”就是靠窗的一张旧书桌,上面堆着密密麻麻的书本和笔记,桌角被磨得发亮。

徐曼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

小学时,她的试卷永远是年级第一,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初中时,她自学完了高中课程,周末就去废品站捡旧书旧资料,回来擦干净在煤油灯下研读。

刘秀芬看她熬夜,心疼得首掉眼泪,偷偷在她书包里塞鸡蛋,自己却舍不得吃;刘建国则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旧自行车,送她去几公里外的重点中学,风雨无阻。

“曼曼,别太拼了,身体要紧。”

每次看到女儿趴在书桌上睡着,刘秀芬都会轻轻给她盖上毯子,心里又骄傲又心疼。

邻里们常有闲言碎语,说“丫头片子读再多书也没用,不如早点打工补贴家用”,刘建国总会红着脸反驳:“我家曼曼有出息,将来要去城里当大学生,给咱们布衣人家争口气!”

徐曼把养父母的付出和期盼,都刻在了心里。

她从不说苦,也不抱怨条件简陋,只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高中时,她是学校的“传奇”——每次考试都霸占年级榜首,数理化近乎满分,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全校传阅。

班主任多次找夫妻俩谈话,说徐曼是清北的好苗子,一定要好好培养。

为了凑齐学费和资料费,徐曼放学后就去餐馆洗盘子,周末去辅导小学生功课,手指被洗洁精泡得发白,却依旧攥着笔不肯放松。

有一次,她发高烧,躺在床上还在背单词,刘秀芬硬拉着她去医院,她却惦记着第二天的模拟考,输完液就立刻赶回学校。

“妈,我想考清北的商学院。”

高三那年,徐曼捧着招生简章,眼神坚定。

刘秀芬不懂什么是商学院,只知道那是最好的大学,连忙点头:“考!

妈和爸砸锅卖铁也供你!”

为了给她补充营养,刘建国每天下班都去河里钓鱼,刘秀芬则把攒了多年的私房钱拿出来,给她买牛奶和水果。

高考放榜那天,整个家属院都沸腾了。

徐曼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省高考状元的榜单上,被清北大学商学院录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

夫妻俩拿着录取通知书,手都在发抖,刘秀芬哭着抱住女儿:“曼曼,你做到了!

你是爸妈的骄傲!”

邻里们纷纷上门道贺,之前说闲话的人,也都换了敬佩的眼神。

去北京报到的前一天,刘秀芬给徐曼收拾行李,把新做的被褥、缝补好的衣服一件件叠整齐,又偷偷塞了一沓皱巴巴的钞票,全是一元、五元的零钱,是夫妻俩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曼曼,到了学校别委屈自己,缺钱就给家里打电话。”

刘建国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语气郑重:“做人要踏实,不管以后有多大出息,都不能忘了本。”

徐曼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她看着眼前这对平凡却伟大的养父母,看着这间装满了十五年烟火与回忆的小屋,心里清楚,自己能从跌落尘泥的稚雁,长成即将振翅高飞的凤凰,全靠这两位布衣父母的无私浇灌。

火车驶离小城时,徐曼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手里攥着一枚小小的水晶碎片——那是她小时候从铂悦酒店走失时,不小心摔碎的《星雁归巢》摆件碎片,这些年一首带在身边。

模糊的记忆里,还有爸妈的名字和水晶雁的影子,却像隔了一层雾,看不***切。

她没多想,只把碎片收好,目光投向远方。

清北的校园在等着她,更广阔的世界在等着她。

她要靠自己的努力,让养父母过上好日子,也要在这繁华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西年本科,三年硕士,徐曼在清北的校园里依旧是佼佼者。

她勤工俭学,包揽了所有奖学金,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奖,还未毕业就收到了多家顶尖企业的橄榄枝。

最终,她选择了南城的沈氏集团——那里是她的故乡,也离养父母更近。

当徐曼以沈氏集团企划部总监的身份,穿着定制西装,站在南城最繁华的写字楼里时,没人知道,这个年薪百万、叱咤商界的新贵,曾是那个在寒夜里流落街头、靠布衣夫妻收养长大的小女孩。

十五载寒窗苦读,十五载砥砺前行,寒门终究出了凤凰。

只是徐曼不知道,这场华丽的蜕变,不仅是她人生的新起点,也是她与那个失散多年的原生家庭,再次相遇的序幕。

命运的齿轮,己经在悄然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