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办公室的小甜饼林夏把检测单折成小方块塞进工位抽屉时,隔壁桌的张姐正举着半根玉米啃得香。
“刚称的?”
张姐含糊不清地问,玉米粒粘在嘴角,“我今儿49.2kg,比昨天稳当,没掉秤。”
“41.2,还在安全区。”
林夏拉开抽屉,从里面摸出块全麦饼干——这是她的“稳定期零食库”,藏着苏打饼干、水煮蛋和一小罐花生酱,都是社区营养师推荐的“低波动热量食品”。
办公室的打印机突然“咔哒”响,吐出今天的《稳定期工作指南》。
行政部的小王举着文件挨个发:“最新通知,茶水间新增‘热量计算器’,大家冲咖啡、泡麦片记得扫码登记,单日别超1800大卡就行。”
“放心,”设计组的老周头从屏幕后探出头,手里举着个保温杯,“我这枸杞菊花茶,热量低得能忽略。
倒是你,小周,昨天抢我半块压缩饼干,今天得还我。”
小王脸一红,从包里掏出块杏仁饼:“赔你这个,进口的,低糖!”
林夏看着他们笑,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方案初稿”西个字。
她们公司是做食品包装设计的,最近接了个新单子——给社区营养站设计“稳定期专用餐盒”。
客户要求“看着有食欲,又不能太诱人”,组长说这叫“克制的温暖”。
“小林,你看看这个配色。”
组长把平板递过来,屏幕上是片浅黄的底色,印着碗冒着热气的杂粮粥,“是不是太素了?
我总觉得少点啥。”
林夏盯着粥碗看了会儿,突然笑了:“加圈金边吧,像家里搪瓷碗的包边。”
她想起母亲的厨房,那只掉了漆的搪瓷碗,每次盛粥都透着股踏实的暖,“稳定期的人缺的不是热量,是点烟火气。”
中午去食堂打饭,队伍里的话题离不开“体重”。
财务部的李姐正跟人说:“我家那口子55岁,昨天称91斤,比临界值多1斤,今天早上非得喝两碗豆浆,说要‘筑个安全垫’。”
打菜窗口的阿姨挥着勺子喊:“今天有蒸南瓜!
甜糯的,热量刚够,放心吃!”
她给林夏舀了一大块,“姑娘昨天掉秤了吧?
多吃点,阿姨这勺子不手抖。”
林夏捧着餐盘找座位,电视里正在播午间新闻:《全国烘焙业推出“稳定期***”,低糖蛋糕销量涨三成》画面里,面包店的橱窗摆着迷你蛋糕,奶油上用巧克力酱写着“+0.1kg”,店员笑着说:“顾客就爱这个,吃着踏实,还不怕超标。”
《健身房转型“轻运动馆”,瑜伽课预约爆满》镜头扫过改头换面的场馆,跑步机换成了瑜伽垫,教练正在教“呼吸调节法”:“吸气4秒,呼气6秒,既能维持体态,又不会消耗太多热量。”
《肥胖人士社区获“活力奖”,因“体重稳定率全市第一”》主持人采访了社区主任,一个圆乎乎的中年男人举着奖杯笑:“咱这儿的人心态好,每天喝喝茶、下下棋,体重稳得很!
专家说了,情绪稳定比啥都重要。”
林夏看着新闻里那些笑脸,突然觉得嘴里的南瓜甜了不少。
她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消息:“晚上包荠菜饺子吧,我买了低筋面粉,热量刚好。”
下午开视频会议,甲方代表是个圆脸蛋的姑娘,说话时总爱揉肚子:“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不是让人为了‘不增重’愁眉苦脸,是让他们觉得‘维持体重’也能挺开心。”
她举着块苏打饼干对着镜头晃,“你看,我现在吃这个,踏实!”
会议结束时,夕阳从窗户斜照进来,在地板上投出长长的光斑。
老周头哼着小曲收拾东西:“我儿子今天生日,过了今天他就进增重期了,晚上给他炖排骨去!”
林夏收拾好书包,摸了摸抽屉里的花生酱——还有56天,她的增重期也会来。
到时候,她要第一时间买块全糖蛋糕,就着阳光吃,像新闻里那些人一样,吃得踏实又开心。
走出写字楼,晚风里飘着烤红薯的香味。
路边的电子屏换了广告,是社区营养站的宣传片:“稳定期,好好吃饭,就是最好的守护。”
林夏笑了笑,往公交站走,脚步轻快得像踩着棉花——原来稳定期不是捆住手脚的枷锁,是让人学会在克制里,也能找到甜的本事。
而那些屏幕里的新闻,不过是在说:日子再特殊,也挡不住人想办法过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