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天瓜

第3章 阿娥的公式

发表时间: 2025-11-10
加密通讯线路接通北京的那一刻,布达拉宫监测站仿佛与世隔绝的孤岛,瞬间被接入了全球风暴的中心。

老周在隔音通讯室内进行着高强度、低沉的汇报,大厅里,阿娥和她的团队则在数据的海洋中奋力划行,试图抓住那根能界定生死的准绳——更精确的撞击概率。

初步的31.7%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

但这个数字是基于“天瓜”当前运动状态不变的基础假设。

阿娥深知,对于一個能进行轨道微调的非自然物体,这个假设本身就极其脆弱。

真正的威胁,隐藏在它未来可能进行的机动中。

她将自己关在工作站隔间里,西周屏幕环绕,显示着“天瓜”的光谱图、雷达反射截面分析、轨道参数时序变化……那些杂乱的数据流在她眼中,如同散落的密码。

她需要找到一个公式,一个能解读“天瓜”行为逻辑,并预测其未来意图的公式。

这不仅仅是轨道力学,更是行为心理学,是面对一个未知智能(如果它有智能的话)的博弈论。

阿娥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构建着复杂的数学模型。

她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δ(Delta),代表“非自然加速度异常值”。

这个δ,用于量化“天瓜”过去那些微小轨道修正所蕴含的能量、时机和方向性特征。

她将观测到的一系列δ值输入模型,尝试进行模式识别。

是随机的吗?

还是有某种规律可循?

是趋向于稳定轨道,还是趋向于……瞄准?

时间在高度紧张的寂静中流逝。

格桑悄悄送来了一份加热好的营养膏,阿娥机械地接过,食不知味地吞咽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屏幕。

老周结束了漫长的汇报,脸色凝重地走出来,看到阿娥的状态,没有打扰,只是示意其他人保持绝对安静,确保数据流畅通。

外界并非风平浪静。

尽管消息处于最高保密级别,但全球顶尖的几个深空监测网络——美国的“空间篱笆”升级版、欧盟的“伽利略”深空预警系统、以及几个大国的私人天文台——几乎在布达拉宫监测站之后不久,也相继捕捉到了“天瓜”的信号。

差异只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分析进度。

加密频道的国际通讯骤然繁忙起来。

质疑、求证、试探性的合作提议,纷至沓来。

主流科学界起初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颗罕见的、具有奇特表面特征的星际彗星,或者某个大国秘密进行的巨型深空探测器项目。

但“非自然轨道修正”的迹象,像一根尖刺,让所有乐观的假设都泄了气。

在北京,国家航天局紧急指挥中心内,气氛同样肃穆。

来自布达拉宫的首份报告己经被最高层传阅。

争论在秘密会议中进行。

是立刻***息,引发全球性恐慌,还是继续保密,争取时间独自应对?

是尝试联络,还是准备拦截摧毁?

后者的技术难度和可能引发的未知后果,让所有专家都眉头紧锁。

一切的决策,都迫切需要更精确、更可靠的评估。

压力,透过层层传递,最终落在了***高原地下三百米深处,那个年轻女科学家的肩头。

阿娥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她的大脑却异常兴奋。

在她的模型里,那些看似杂乱的δ值,开始显现出一种模糊的趋势。

她发现,这些微小的轨道修正,并非完全随机,其调整的方向,隐隐指向一个目标——并非精确对准地球,而是对准了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一个“提前量”位置。

这像是一种……制导行为?

一个更大胆的念头闯入她的脑海:如果这些修正,不是为了规避星际尘埃或微小引力扰动(这种概率极低),而是为了补偿其穿越不同引力环境、甚至不同星际介质时产生的速度损耗,以保持其“预定”的到达时间呢?

她调出了太阳系星际介质的密度分布模型,以及行星际引力场的精细图谱。

她开始尝试将δ值与“天瓜”航行路径上的环境参数进行关联分析。

突然,一组关联性极高的数据跃入眼帘。

每一次微小的轨道修正,其发生的时机和力度,都与“天瓜”途经区域的星际介质密度波动、或经过大型天体(如遥远的海外行星残余引力场)的扰动峰值高度吻合!

修正的目的,是维持一个极其稳定的飞行状态和到达内太阳系的精确时间窗口!

这意味着,“天瓜”拥有感知环境并自主导航的能力,而且,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时间表!

阿娥感到后背一阵发凉。

她迅速将这一发现代入新的预测模型。

模型不再假设“天瓜”保持当前轨道,而是假设它会持续进行这种维持航向和航速的智能修正。

新的轨道预测线生成了。

数千条模拟轨迹在屏幕上蔓延,但这一次,它们不再分散,而是高度收敛于一个更狭窄的走廊。

这个走廊,与地球轨道的交集区域,变得更加清晰和集中。

阿娥深吸一口气,敲下了最终的计算指令。

超级计算机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一个冰冷的数字跳上了屏幕中央,鲜红刺眼。

撞击概率:78.4%与此同时,模型还给出了另一个关键预测:如果“天瓜”保持其智能导航模式,它将在约 54 天后,抵达近地点。

而根据其轨道特性,它进行最后一次、也是决定性的轨道修正(是规避还是瞄准)的时间窗口,大约在 30 天后,当它穿越火星轨道附近时。

78.4%的概率!

54天倒计时!

30天决策窗!

阿娥看着这个结果,一时失语。

这不再是潜在风险,这是高悬于人类文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尖己经清晰可见。

她将这个标为“绝密”的初步报告,连同她的分析模型和关键公式——“阿娥模型”(后来被学术界如此称呼)——的概要,迅速发给了隔间外的老周。

老周只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数字,瞳孔骤然收缩。

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转身,再次走向了那间加密通讯室。

这一次,他需要首接与能够决定文明命运的最高决策层对话。

而阿娥的公式,为这场对话提供了最残酷、也最关键的基石。

地下的寂静己被彻底打破,警钟的长鸣,正从青藏高原之巅,传向世界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