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的喧嚣像一锅滚开的沸水,将宋婉儿这滴冷油无情地隔绝在外。
她的麻辣烫摊子前,空无一人。
精心熬制的骨汤牛油锅底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料的味道被她调配得分毫不差,霸道地挤进周围烤串和铁板烧的香气里,却没能留住任何一个路人的脚步。
一块破纸板上用马克笔写的“宋氏麻辣烫”五个字,在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中,显得寒酸又可笑。
宋婉儿默不作声地站着,目光扫过整个夜市。
她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食客们像是被无形的线牵引着,熟门熟路地走向那些开了不知多少年的老摊位。
摊主和客人之间甚至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句“老样子”,交易就完成了。
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任和习惯。
而她,是个闯入者。
不远处,一个卖烧饼的老李,推着他的炉子经过。
他那双被烟火熏得微眯的眼睛,在宋婉儿和她那锅红亮汤底上停留了足足三秒,然后面无表情地推着车走了。
周围几个摊主交头接耳,目光时不时地瞟向她这边,音量不大,但那份排斥感却像冬夜的冷风,顺着人的领口首往里钻。
宋婉儿攥了攥手。
不能坐以待毙。
她将一小碗自己作为“杀手锏”调制的秘制蘸料摆在了最前面。
那是她融合了西点调味技巧的产物,花生碎、蒜蓉、香菜,配上十几种香料炸的香油,香气独特。
然而,路过的人只是匆匆瞥过,没人愿意为这份“创新”停下脚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锅里的汤底都快熬干了,宋婉儿的心也一点点沉了下去。
就在她准备熄火,接受第一天惨败的现实时,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年轻人停在了摊前。
“老板娘,怎么卖?”
年轻人小陈指了指那些串好的蔬菜。
宋婉儿精神一振,“素的一块,荤的两块,十块钱起卖。”
小陈犹豫了一下,还是挑了十几块钱的菜递过去。
宋婉儿麻利地将串串烫好,淋上汤汁,最后挖了一大勺秘制蘸料盖在上面。
“尝尝我这蘸料,别处可没有。”
小陈埋头吃了几口,眼睛一亮:“嘿,味道真不错!
比那几家老店香多了。”
宋-婉儿刚要松一口气,就听他话锋一转。
“就是……老板娘,你这分量是不是有点太秀气了?”
小陈用筷子扒拉了一下碗底,“咱们来夜市的,就图个实在。
你这量,我吃完还能再干三个烧饼。”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宋婉儿瞬间明白了。
她过去做的是法式甜点,讲究的是精致、少量、高价。
可这里是夜市,一百块钱要让三个人吃到打嗝的地方。
“多谢!”
她冲着小陈的背影喊了一声。
年轻人摆摆手,没回头。
宋婉儿立刻扯下那块写着价格的纸板,翻过来,重新写上——“开业大酬宾!
全场八折!
加量不加价!”
然后,她把每份菜的量都默默加了三分之一。
成本上去了,但她赌的是一个机会。
策略调整立竿见影,又有两个被香味吸引的女孩,看到新招牌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两份。
“哇,味道真的可以!”
“量也足,老板娘真实在!”
口碑,就这么从一两个人的嘴里,开始发酵。
宋婉儿忙碌的间隙,眼角余光瞥见远处两个穿着制服的夜市管理人员,正朝她这边指指点点。
那审视的目光,让她心里又是一紧。
新麻烦要来了?
夜渐渐深了,人潮散去。
宋婉儿清点着今天皱巴巴的收入,七十二块五。
除去成本,倒亏一百多。
她没觉得气馁,反倒有种尘埃落定的踏实。
她知道了问题在哪,也找到了方向。
她低头收拾着锅碗,一个黑影悄无声息地靠近。
是白天的那个烧饼摊老李。
宋婉儿抬起头,有些警惕。
老李却什么都没说,浑浊的眼睛看了她一眼,将一个烤得焦黄的烧饼放在她的推车上,转身就走。
宋婉儿一愣,拿起烧饼,发现底下压着一张被油浸过的纸条。
她展开一看,上面只有三个歪歪扭扭的字。
——小心王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