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七日回环迷宫

第3章 盲探者与凝视者

发表时间: 2025-11-11
左手腕上那道凭空出现的白色印记,像一枚冰冷的烙印,宣告着林辞己彻底卷入这场荒诞而致命的游戏。

它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承诺——一个他必须在未来某个时刻兑现的、关于伤害的承诺。

“看来你的‘门票’到了。”

陈岩也注意到了那道印记,语气带着一种见怪不怪的麻木,“习惯就好。

每个循环,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果’。

有些无关紧要,有些……则是***判决。”

“如何区分?”

林辞强迫自己将目光从印记上移开,专注于解决问题。

“通常,‘果’本身会带有某种‘感觉’或者极其隐晦的信息。”

陈岩解释道,“轻微的划伤可能只是提示你需要在某个地方被铁丝挂一下。

但如果是一个致命的贯穿伤……那意味着你必须在循环结束前,去经历一次足以致死的攻击,并且‘恰好’活下来。

这需要精密的计算和……运气。”

运气。

逻辑学家最不愿依赖的东西。

“关于夜鸢,”林辞转换了话题,那个神秘的女人让他本能地感到警惕,“她属于哪种人?

‘盲探者’还是‘凝视者’?”

陈岩走到门边,侧耳倾听了一下外面的动静,才走回来。

“她两者都不是,或者两者都是。

她行事完全无法预测。

但就我所知,这个迷宫里确实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生存哲学。”

他详细解释道:“盲探者:他们认为‘知晓’即危险。

主动规避对规则的深度探究,依赖首觉、经验和身体本能行动。

他们尽可能不去‘观测’那些可能引发扰动的现象,通过蒙住眼睛、封闭感官等方式,在迷宫中摸索前行。

他们的优势是相对安全,不易触发规则反噬,但劣势是进展缓慢,如同在雷区蒙眼跳舞。”

“凝视者:与之相反。

他们认为只有彻底理解规则,才能利用规则,最终打破规则。

他们主动观测、分析、甚至挑衅系统的规则,记录数据,构建模型。

他们的优势是可能找到捷径和漏洞,进步飞快,但劣势是……死亡率极高。

往往死于自己引发的规则扰动,或者被过度‘凝视’后固化的绝境所吞噬。”

“你呢?”

林辞看向陈岩。

“我?”

陈岩自嘲地笑了笑,“我更像是个……现实的摇摆者。

该盲的时候盲,比如在某些明显异常的规则区域;该凝视的时候也会凝视,比如在破解‘门’的谜题时。

纯粹的任何一派,都走不远。

夜鸢……她似乎能看穿‘盲探’与‘凝视’的界限,或者说,她掌握了更上位的规则。”

林辞陷入沉思。

这两种策略各有优劣,但都非他心之所向。

他的本性是理解,是解析,是构建体系。

让他放弃思考,如同让鱼离开水。

“或许,存在第三条路。”

林辞缓缓说道,“不完全放弃观测,但改变观测的方式。

不以‘证实’为目的,而以‘征伪’为手段。

我们不去试图证明某个规则是什么,而是通过有限的、可控的试探,去证明它‘不是什么’。

这样既能获取信息,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观测’带来的固化效应。”

陈岩愣了一下,仔细品味着林辞的话。

“像用棍子探雷?

不指望知道雷具体在哪里,只想知道哪些地方是安全的?”

“类似。”

林辞点头,“而且,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信息过滤和验证机制。

所有获取的信息,无论是来自感觉、线索还是他人,都必须经过交叉验证和逻辑悖论测试。

尤其是……”他顿了顿,“尤其是来自我记忆的信息。”

他必须假设自己的超忆症数据库可能己经被污染。

信任,在这里果然是奢侈品,甚至包括信任自己。

“听起来很复杂,但……值得一试。”

陈岩眼中燃起一丝希望,“比你之前的纯粹‘凝视’要稳妥。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做?

你的‘果’刚刚出现,暂时没有紧迫感。

我们通常有几天时间来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离开这个房间。”

林辞走到门边,模仿陈岩之前的样子侧耳倾听,但门外一片死寂。

“这里是起点,也是牢笼。

我们需要地图,需要了解这个循环的‘枢纽’在哪里,‘门’出现的条件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其他‘觉醒者’,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合作与提防,必须同时进行。

“外面很危险。”

陈岩警告,“不仅仅是规则陷阱,还有游荡的‘记忆残留体’——它们是过去循环中失败者留下的执念或碎片,具有攻击性。

也可能有其他不友好的觉醒者小队。”

“停留在这里同样危险。”

林辞的手按在冰冷的门板上,“信息匮乏是最大的危险。

而且,我怀疑这个房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观测’焦点。”

他回头看向陈彦,“我们之前的对话,尤其是关于规则的讨论,可能己经引起了某些存在的注意。

夜鸢的出现,或许不是巧合。”

陈岩神色一凛,点了点头。

“好,听你的。

我们走。

记住,离开这个房间后,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看起来’绝对安全的东西。

有时候,平滑的地板可能是陷阱,而狰狞的怪物反而暗示着生路。”

他深吸一口气,伸手按在门旁一个不起眼的凹陷处。

门无声滑开,露出后面一条幽暗、向下的通道。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类似旧书籍和金属混合的、冰冷的气味。

通道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墙壁是粗糙的、暗沉金属材质,上面布满了无法理解的刻痕和污渍。

光源来自墙壁上间隔很远、忽明忽暗的幽蓝色光点,只能勉强照亮脚下。

“跟紧我。”

陈岩压低声音,率先踏入通道,身体微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林辞紧随其后,他的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行的超级计算机,不断记录着周围的一切:通道的坡度(约15度向下)、墙壁刻痕的规律性(似乎有某种循环模式,但数据不足)、空气流动的方向(极其微弱,来自前方)、光源闪烁的间隔(无明显规律,但亮度在缓慢衰减)……每一步都踏在未知上。

他能感觉到陈岩紧绷的神经,也能感觉到自己手腕上那道印记传来的、若有若无的冰冷触感。

走了大约五分钟,通道开始变得宽阔,前方出现了一个岔路口。

三条几乎一模一样的通道延伸向不同的黑暗深处。

陈岩停下脚步,蹲下身,仔细检查着地面和墙壁。

“三条路。

左边这条有轻微的空气流动,但带着一股腐臭味。

中间这条墙壁上的刻痕最新,似乎经常有人走动。

右边这条……没有任何痕迹,干净得反常。”

他将观察到的信息告诉林辞,等待他的分析。

林辞凝视着三条通道,他的“征伪”思路开始运转。

“左边通道,腐臭味可能意味着危险(如有毒气体、腐烂物),也可能意味着资源(如食物储存点,己***)。

信息不足,无法排除。”

“中间通道,经常走动意味着可能是常用路径,相对安全;但也可能是陷阱,故意引导。

同样无法排除。”

“右边通道,干净得反常。

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可能意味着极度危险,无人敢涉足;也可能意味着这是新出现的路径,或者被某种力量‘清理’过。”

三条路,似乎都可能是生路,也可能是死路。

就在林辞试图寻找更多细节进行“征伪”时,他的目光被中间通道入口处的地面上,一个极其微小的反光点吸引了。

那是什么?

他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蹲下身。

那是一小片……指甲盖大小的、不规则的金屑薄片,边缘锐利,像是从什么东西上剥落下来的。

它静静地躺在灰尘中,反射着幽蓝的光。

林辞没有用手去碰,而是仔细观察。

金属片的材质未知,上面似乎有极其细微的纹路。

突然,一道灵光闪过他的脑海。

他猛地抬头,看向陈岩:“你之前说过,‘结果’出现时,会伴随‘信息碎片’或‘感觉’?”

陈岩点头:“是的。”

林辞抬起自己的左手,露出手腕上那道白色的印记:“这个‘果’出现时,我没有任何额外的感觉或信息。

但是……”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片金属屑,又看向中间那条通道。

“但是,在我‘看到’这片金属屑的瞬间,我手腕上的印记,传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共鸣’?

或者说,指向性?”

陈岩脸色微变:“你的意思是,导致你手腕疤痕的‘原因’,可能就在中间这条通道里?

这片金属屑是线索?”

“这是一种可能。”

林辞谨慎地说,“而且是可以被‘征伪’的可能。

我们选择中间通道,如果前行一段距离后,这种‘共鸣’感增强,或者出现更多相关线索,则假设被加强。

如果减弱或消失,则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这是一种将自身“果”作为探测器的冒险行为。

但也是目前唯一具有方向性的线索。

陈岩沉吟片刻,重重一点头:“好!

就按你的方法来。

我们走中间。

保持警惕!”

两人一前一后,踏入了中间那条刻痕较新的通道。

幽蓝的光点在头顶闪烁,将他们的影子拉长、扭曲,投射在粗糙的墙壁上,如同跟随着两个闯入禁忌之地的幽灵。

通道深处,黑暗浓郁得化不开,仿佛潜伏着无数双眼睛,正在静静地“凝视”着这两位不速之客。

林辞能感觉到,手腕上那道印记,似乎真的……比刚才更清晰了一点点。

是心理作用,还是确有其事?

答案,就在前方的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