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言情小说 > 全家穿越到古代无错小说

全家穿越到古代无错小说

贪婪四帝呼气 著

言情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全家穿越到古代无错小说》是贪婪四帝呼气的小内容精选:第一震?是搬家世界在不是左右是上下我叫李正趴在书桌上赶毕业论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快从喉咙里颠出来“地震!”我吼了一嗓手下意识去抓桌子灯灭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漆黑和剧烈的摇晃我姐李文的尖叫声从隔壁传分贝高到能刺穿耳我妈陈淑在楼下喊:“都别动!找地方躲好!”我爸李建国的声音最沉带着一股命令的口气:“趴下!保护头部!”这是我们家的常我爸是指挥...

主角:李文,考公   更新:2025-10-19 09:47:4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地震?不,是搬家世界在摇。不是左右摇,是上下颠。我叫李念,

正趴在书桌上赶毕业论文。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快从喉咙里颠出来了。“地震!

”我吼了一嗓子,手下意识去抓桌子腿。灯灭了。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漆黑和剧烈的摇晃中。

我姐李文的尖叫声从隔壁传来,分贝高到能刺穿耳膜。我妈陈淑在楼下喊:“都别动!

找地方躲好!”我爸李建国的声音最沉稳,带着一股命令的口气:“趴下!保护头部!

”这是我们家的常态。我爸是指挥官,我妈是后勤部长,我姐是高音喇叭,我是背景解说。

摇晃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可能一分钟,也可能一个世纪。当一切停下来的时候,

世界安静得可怕。我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摸出手机。没信号。手电筒还能用。我打开手电,

光柱扫过房间。书架倒了,论文洒了一地。窗外黑得一塌糊涂,不是城市里那种有杂光的黑,

是纯粹的、能吞掉一切的黑。“都还好吗?”我爸在楼下喊。“没事!”我妈回答。

“吓死我了!”我姐带着哭腔。我应了一声,抓着扶手下楼。一家人都在客厅,

靠着手机的微光聚集在一起。我爸拉着我妈,我姐抱着我爸的胳膊,脸色惨白。“停电了,

通讯也断了。”我爸眉头拧成一个疙瘩,他拿出他的老干部专用保温杯,拧开喝了一口热水,

“情况不简单。”“先检查房子。”我妈最实际,她挣开我爸的手,开始检查门窗。

我们家是郊区一栋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我爸妈攒了一辈子钱盖的,坚固得很。一圈检查下来,

房子主体没问题。就是院子里的景象,把我们全家都干沉默了。院墙没了。

取而代DE是无边无际的荒草和黑漆漆的树林。我们家就像一个孤零零的积木,

被人随手丢在了荒野里。远处的山,轮廓陌生。天上的星星,亮得吓人,

一颗一颗跟玻璃珠子一样。“这……这是哪儿?”我姐的声音在发抖。我爸没说话,

脸色铁青地走到院子边缘。他蹲下,抓起一把土,捻了捻。“不是我们的地。”他说。我,

一个历史系研究生,脑子里“轰”的一声,一个荒唐的念头冒了出来。我快步冲回屋里,

抓起一把盐,又冲出来,撒在院子外的土地上。然后我死死盯着那条由盐粒组成的白线。

一夜无事。第二天,天亮了。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站在二楼阳台上,

看着眼前陌生的世界,集体失语。是山,是树,是田埂,是远处袅袅的炊烟。没有高楼,

没有电线杆,没有水泥路。我昨天撒下的那条盐线,完好无损。没有鬼怪。我妈掐了我一把,

我疼得龇牙咧嘴。“是真的。”她说。“操。”我爸,一个严谨了一辈子的老干部,

爆了粗口。我们家,连人带房,好像……穿越了。“开会。”我爸深吸一口气,吐出两个字。

这是他的职业病。天塌下来,先开会,统一思想,明确分工。于是,

在穿越到异世界的第一个清晨,我们李家四口,在客厅的饭桌上,

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家庭会议。议题: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第二章 李家有限公司第一次全体会议“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认清现状。

”我爸李建国坐在主位,手指敲了敲桌子,客厅的太阳能应急灯照得他脸色很严肃。

这是他开会的标准起手式。“现状就是,我们回不去了。”他下了结论,不留一丝幻想。

我姐李文的眼圈瞬间就红了:“我的快递!我的化妆品!我的粉丝!

”我妈陈淑瞪了她一眼:“就知道你的粉丝!现在是保命要紧!

”“我这不是着急嘛……”李文小声嘟囔。“安静。”我爸又敲了敲桌子,

“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我们要盘点现有资源,评估风险,制定下一步计划。

”他看向我妈:“陈淑,你是后勤部长。家里物资情况,你最清楚。”我妈立刻进入状态,

她从兜里摸出一个小本子。这是她的习惯,家里大小开销都记着。“吃的,省着点,

够我们四个人吃三个月。大米五十斤,面粉三十斤,挂面十斤。各种速冻食品塞满了冰柜,

但电是个问题。”“电不用愁。”我爸指了指屋顶,

“我当初坚持装的这套太阳能板和储能电池,就是为了应急。只要有太阳,家里的基本用电,

包括冰柜和水泵,都能保证。”我妈点点头,继续说:“药品,

感冒药、消炎药、肠胃药、创可贴,该有的都有,但都是按家庭用量备的,数量不多。水,

我们有水井,有水泵,只要有电就有水。”“最大的问题是盐。”我妈的脸色沉重下来,

“家里的盐,只剩半袋了。”人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吃盐。这是常识。客厅里一片寂静。

“我来负责赚钱。”我姐李文突然开口,她抹了把脸,眼神变了,“没钱寸步难行。

我们得尽快搞到这个世界的货币。”我爸赞许地点点头:“很好。李文,你的商业头脑,

现在是关键。你负责开拓市场,搞活经济。”他看向我:“李念。”“到。

”我下意识地坐直了。“你是我们家唯一的‘理论专家’。”我爸说,“你的任务,

是尽快搞清楚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地点、社会结构。你是我们的情报官和战略顾问。

”我心里有点发虚,书本知识和现实是两码事。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点头:“明白。”“好。

”我爸一拍桌子,做了总结,“陈淑负责内部生产和后勤保障,

李文负责对外贸易和经济创收,李念负责情报收集和战略分析。我,负责总揽全局,

制定大政方针。”他停顿了一下,看着我们三个,语气无比郑重。“我宣布,

李家生存发展有限公司,今天正式成立。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活下去。中期目标,

是过上好日子。长期目标,是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这套说辞,

跟他单位开动员会时一模一样。但在这种环境下,却莫名地让人安心。会议结束后,

我们开始行动。我妈和我姐清点物资,把所有东西都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我爸则带着我,

开始对我们的“根据地”——这栋房子,进行安全改造。“所有的窗户,都要加装内锁。

一楼的窗户,要用木板加固。”我爸一边说,一边在工具房里翻找。我们家的工具房,

是个宝库。电钻、切割机、各种螺丝钉,一应俱全。我和我爸忙活了一整天,

把房子变成了一个简易的堡垒。傍晚,我们一家人第一次走出院子。空气很清新,

带着泥土和植物的味道。我们踩在松软的土地上,看着远处的村庄。村庄不大,

几十户人家的样子,房子都是黄土夯的,屋顶铺着茅草。

一个穿着粗布短衣、扛着锄头的汉子从田埂上走过,看到了我们,

还有我们身后那栋画风完全不符的二层小楼。他愣住了。手里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他张大嘴巴,看着我们,又看看房子,眼神里全是惊恐。然后,他尖叫一声,

连锄头都不要了,转身就往村子里跑。“神仙……神仙下凡了!”他的喊声远远传来。

我和我家人面面相觑。我爸皱起眉头:“看来,我们和本地居民的第一次接触,不太顺利。

”我心里苦笑。何止不顺利,我们好像被当成妖怪或者神仙了。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第三章 用现代化学,换一担水那个被吓跑的村民,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池塘。

第二天一早,我们家院子外面,就远远地围了一群人。他们不敢靠近,

只敢在百米开外指指点点,交头接耳。“爸,怎么办?”李文有点紧张。“别慌。

”李建国很镇定,“李念,你分析一下。”我扶了扶不存在的眼镜,压低声音说:“爸,

古代人迷信。他们现在是又怕又好奇。我们不能表现出敌意,也不能太主动。最好的办法,

是展示善意,但要保持神秘感。”“具体点。”“就是说,

我们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好神仙’,不是‘坏妖怪’。”我爸点点头:“有道理。

我们得主动释放一个善意的信号。”机会很快就来了。村子里传来一阵喧闹,

一个中年妇人哭天抢地地跑出来,后面跟着几个村民,都一脸焦急。“里正!里正!

俺家石头快不行了!”一个看起来像是村干部的老头,被众人簇拥着,也急得满头大汗。

“快去镇上请郎中啊!”“来不及了!石头烧得都说胡话了!”我爸眼神一凝,

当机立断:“陈淑,拿退烧药和温度计。李念,跟我来。”我们打开院门,主动走了出去。

村民们“呼啦”一下全散开了,像受惊的兔子,躲得远远的。只有那个叫“里正”的老头,

壮着胆子没跑,但也是一脸警惕地看着我们。“老人家,别怕。

”我爸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我们没有恶意。刚才听见你们说有孩子病了?

”里正半信半疑地打量着我们。我们的穿着,和他见过的任何人都不一样。

“你们……是何方神圣?”他小心翼翼地问。“我们是远道而来的旅人,房子是祖传的宝贝,

可以移动。”我爸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们略通医术,或许能帮上忙。

”我妈这时也出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医药箱。那个哭喊的妇人看到我们,

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求求神仙救救俺家石头吧!”“快起来。

”我妈赶紧扶她,“先看看孩子。”我们跟着妇人进了村。村里的路很难走,坑坑洼洼。

房子很破旧,空气里有股牲口粪便和霉味混合的味道。孩子的家更穷,家徒四壁。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躺在床上,满脸通红,嘴唇干裂,已经烧得意识不清了。

我妈拿出电子温度计,夹在孩子腋下。里正和村民们都好奇地围着,

看着我妈手里的“法器”。“嘀”的一声,温度计响了。村民们又吓得退了一步。

“三十九度八。”我妈脸色严肃,“高烧。得马上降温。”她拿出两片儿童退烧药,

又从医药箱里拿出一瓶矿泉水。“这是我们家乡的‘甘露’,配上这‘仙丹’,能退烧。

”我妈对妇人说。妇人颤抖着手,接过药和水,给孩子喂了下去。我妈又拿出酒精和棉球,

让我爸帮忙,给孩子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一套现代的护理流程下来,

村民们看得目瞪口呆。半小时后,孩子的体温降了一些,呼吸也平稳了。

妇人激动得又要下跪,被我妈拉住了。“孩子底子弱,需要营养。”我妈说着,

从兜里掏出一小包白糖,递给她,“冲点糖水给他喝。”在这个时代,白糖是精贵东西。

妇人捧着那包糖,手都在抖。里正看着这一切,眼神变了。从警惕,变成了敬畏。

他对着我爸,深深作揖:“多谢先生出手相救。不知……如何报答?”我爸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背着手,一副高人模样:“我们初来乍到,缺些东西。这样吧,我们用‘净水之法’,

换你们帮我们打些水来。”“净水之法?”里正不解。我爸对我点点头。

我从兜里掏出一小片明矾,走到村里的水缸前。水缸里的水很浑浊。我把明矾碾碎,

撒了进去,然后用木棍搅了搅。几分钟后,奇迹发生了。水里的杂质,肉眼可见地沉了下去,

一缸浑水,变得清澈起来。村民们发出一阵惊呼。里正的眼睛都直了。“这是仙法!仙法啊!

”“老人家,这不是仙法,只是一点小技巧。”我爸淡淡地说,“我们教你们这个方法,

你们每天帮我们送两担干净的水到院门口。如何?”用一项基础的化学知识,

换取稳定的劳动力和水源。里正的头点得像捣蒜:“愿意!愿意!全村都愿意!

”我们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院门口,整整齐齐地放着四大桶水,装得满满当当。

李文兴奋地说:“爸,你这招太高了!这叫什么?知识付费!”我爸笑了笑,

看着远处的村庄,说:“这不是知识付费。这是立威,也是示好。我们得让他们明白,

我们有用,而且无害。”我点点头。我知道,我们李家有限公司,在这个陌生的世界,

算是拿到了第一份“订单”。第四章 父亲的“五年计划”水源问题解决了,

和村民的关系也破冰了。但李建国同志的脸上,没有一丝轻松。晚饭桌上,他一言不发,

只是慢慢地喝着粥。饭桌的气氛有点压抑。“怎么了,建国?”我妈问。

“我在想我们的未来。”我爸放下碗,表情凝重,“今天的事,只是权宜之计。

我们不可能永远靠这些小聪明过日子。”他看向我们:“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知识!

”我和李文异口同声。“没错,是知识。是领先这个时代上千年的知识。”我爸说,

“但知识怎么变现?怎么才能保证我们一家人,长久地、有尊严地活下去?

”他用手指蘸了点水,在桌上画了一个圈。“这是我们家,一个孤岛。圈外面,

是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现在,就像是没上户口的黑户,没有任何社会身份,

也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如果遇到歹人,或者官府,我们怎么解释这栋房子的来历?

我们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我爸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们头上。

我们光想着怎么用现代科技改善生活了,却忘了最根本的问题:安全和身份。

“那……那怎么办?”李文没主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

”我爸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们必须进入这个社会的体制内。”他看着我,

一字一顿地说:“李念,你告诉我,在古代,一个普通人,想要获得社会地位,

最正统的途径是什么?”我脑子飞速运转,一个词脱口而出:“科举。”“对!就是科举!

”我爸猛地一拍桌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考取功名,哪怕只是个秀才,

我们就能免除赋税,见到县官不用下跪。我们就从‘黑户’,

变成了受朝廷承认的‘读书人’。这是我们的护身符!”我姐张大了嘴:“爸,你不是吧?

你都五十多了,还想去考八股文?”“五十多怎么了?”我爸眼睛一瞪,“活到老,学到老!

我当了三十年公务员,写材料是一把好手。论分析、论逻辑、论背书,

我不信比不过这些古人。”我妈也担忧地说:“可你没读过四书五经啊。”“那就从头学!

”我爸的语气斩钉截铁,“李念,你的任务,就是给我当老师。李文,你的任务,

是尽快赚钱,给我买书、买纸、买笔墨。”他站起来,在客厅里踱步,越说越兴奋,

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第二春。“我算过了,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我们就一步一步来。我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年,拿下童试,考取秀才功名,

解决家庭身份问题。”“第二年到第三年,拿下乡试,考取举人功名。到时候,

我们家就是举人老爷,在县城里都能横着走。”“第四年到第五年,进京赶考,

争取考中进士。只要成了进士,那就是天子门生,国家栋梁!”他挥舞着手臂,唾沫横飞,

仿佛在单位做工作报告。我和我姐都听傻了。一个现代的副处级干部,要在古代从零开始,

考公务员。这事儿,太疯狂了。但看着我爸眼里闪烁的光,我知道,他是认真的。

他不是为了当官,他是想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方式,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我同意。

”我妈第一个表态,“建国,你放心去读。家里的事,有我。”“我也同意。”李文咬咬牙,

“不就是钱吗?我就是把这村子都盘下来,也给你凑够笔墨钱!”我还能说什么?

我点点头:“爸,我把我脑子里所有关于科举和八股文的知识,都教给你。

”我爸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好!我们李家,就要在这个时代,考出一片新天地!

”那一晚,我爸失眠了。我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他一个人在书房,没开灯,就着月光,

看我从屋里翻出来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他的背影,很直,像一杆标枪。

第五章 第一桶金:手工皂诞生记我爸的“考公”大业,面临一个最实际的问题:钱。

买书要钱,买笔墨纸砚要钱,以后去县城、去府城考试,吃穿住行,样样都要钱。

我们家那点现代货币,在这里就是废纸。赚钱的重任,落在了我姐李文的肩上。第二天,

李文就把我和我妈召集起来,开了个“李家创收项目研讨会”。“我分析过了,

”李文拿着一根笔,在纸上写写画画,颇有女企业家的风范,“古代的商业,

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吃的,妈是专家,但改良作物见效慢。穿的,我们没技术。住和行,

我们更没本钱。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找一个投入小、见效快、技术壁垒高的项目。

”“说人话。”我妈不耐烦地说。“就是得做个他们没有,但又很需要的东西。

”李文眼睛一亮,在纸上写下两个字:卫生。“我观察过了,村里人很不讲卫生。

他们洗手、洗脸,最多用皂角。那玩意儿去污能力差,还伤手。”“你想做什么?”我问。

李文得意地一笑:“肥皂。或者说,手工皂。”肥皂?我愣了一下。肥皂的原理我懂,

就是油脂和碱发生皂化反应。油脂,村里养猪,猪油不是问题。关键是碱。“去哪儿弄碱?

”我妈提出了关键问题。“草木灰。”李文显然做过功课,“把草木灰泡在水里,过滤,

得到的就是碱水。虽然是土法,但绝对能用。”说干就干。我妈负责技术攻关。她带着我,

去村里要了一大盆草木灰,又找里正换了一大块猪油。我们的“实验室”,就设在厨房。

我妈严格按照“理论”,把草木灰加水搅拌,静置,然后用几层纱布过滤,

得到了一锅浑浊的碱水。接着,她把猪油放进锅里,小火熬化,然后把过滤后的碱水,

一点一点地倒进去,一边倒一边用木棍搅拌。“关键就在这里。”我妈说,“要不停地搅拌,

让它们充分反应。”这是一项体力活。我、我姐、甚至我爸都轮番上阵。那锅黏糊糊的东西,

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搅拌了整整一个下午,锅里的液体变得越来越稠,像一锅浆糊。

“应该可以了。”我妈累得满头大汗,“找个模具,倒进去,等它冷却凝固。

”我们把黏稠的皂液,倒进几个方形的饭盒里。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第二天,

我们一家人围着那几个饭盒,心情像开奖一样紧张。

李文小心翼翼地把凝固的“肥皂”从饭盒里倒出来。

是几块土黄色的、硬邦邦的、样子有点丑的东西。“这……能用吗?”我姐有点不自信。

我妈端来一盆水,拿起一块“肥皂”,沾了水,在手里搓了搓。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丰富的泡沫,从她手里冒了出来。“成了!”李文激动地跳了起来。我们赶紧试用。

这土法肥皂,去污能力超强,手上的油污一下就洗干净了,而且洗完手不干,滑溜溜的。

“定价。”李文立刻进入了商人角色,“这东西,村里人肯定消费不起。我们的目标客户,

是镇上的有钱人。特别是女人。”她拿起一块肥皂,闻了闻,皱起眉:“味道不好闻。

得加点香料。”我妈想了想,从院子里摘了几朵野菊花,捣碎,用纱布包着,挤出汁液。

我们把剩下的皂液重新加热,把菊花汁滴了进去。这一次,凝固后的肥皂,

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李文把它切成小块,又找来干净的麻布,一块块包好。

“就叫‘菊花清肌皂’。”她给产品起了个雅致的名字。看着那几十块包装精美的肥皂,

我们仿佛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李建国同志的“考公”经费,有眉目了。

第六章 第一次进城:零度公理的实践去镇上卖肥皂,得有个章程。我爸李建国,

连夜制定了一份《关于李家产品首次市场推广的指导方案》。方案内容很详细。谁去。谁留。

目标客户是谁。定价策略是什么。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处理。最终决定,由我姐李文主导,

我当副手,负责记录和安保。我爸妈留守,看家,顺便继续生产。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

李文换上了一身她带来的、最素净的长裙。我则穿上了运动服。

我们背着一个装满“菊花清肌皂”的竹筐,出发了。从村子到镇上,没有路。

只有被无数双脚踩出来的土路。路窄,坑洼。我们走了很久。脚很痛。腿很酸。李文没抱怨。

她眼睛里有光。那是对赚钱的渴望。走了快两个小时,我们终于看到了镇子。镇子不大。

青石板路。两边是木质的店铺。有酒楼,有布庄,有米行。街上人来人往。

他们穿着古代的衣服。男人梳着发髻。女人穿着襦裙。我,一个历史系学生,此刻站在这里。

书本活了。文字变成了声音,气味,和温度。空气里有炊烟的味道,有牲畜的味道,

有汗水的味道。“别发呆了。”李文推了我一把,“找地方。

”我们不能像小贩一样在街边叫卖。那样太掉价。

李文的目标很明确:镇上最大的那家胭脂水粉店。店名叫“群芳阁”。门口挂着红灯笼。

进出的都是穿着体面的妇人小姐。李文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了进去。

我跟在她身后。店里的伙计看到我们的穿着,眼神里有点轻视。“两位要买点什么?”他问,

语气懒洋洋。“我们不买东西。”李文直接开口,“我们卖东西。叫你们掌柜的出来。

”她的气场很足。伙计愣了一下。一个穿着绸缎的中年女人从柜台后走出来。

她脸上画着精致的妆。眼神很精明。“小姑娘,好大的口气。”她就是掌柜。李文不废话。

她从竹筐里拿出一块用麻布包好的肥皂。打开。递过去。“掌柜的,你闻闻。

”掌柜的接过肥皂,凑到鼻子前闻了闻。“菊花香?”她有点意外。“试试。”李文说。

她让伙计端来一盆水,又拿出一块油腻的抹布。李文当着掌柜的面,用肥皂洗抹布。

泡沫很丰富。油污很快被洗掉了。抹布变干净了。掌柜的眼神变了。她亲自上手,

洗了洗自己的手。“好东西。”她下了结论,“滑而不腻,清香淡雅。叫什么?

”“菊花清肌皂。”李文说,“独家秘方。”“怎么卖?”“我不单卖。”李文说,

“我找你合作。这东西,只在你的群芳阁卖。我供货,你销售。利润,我们三七分。你七,

我三。”掌柜的笑了。“小姑娘,你凭什么觉得,我不会自己仿制?”“你仿制不了。

”李文很自信,“这东西,水、油、火候,差一点,出来的东西就天差地别。不信,

你可以试试。”她这是在赌。赌古代的技术,复制不出皂化反应的精确配比。

掌柜的盯着李文,看了很久。“五十块。”她说,“我先要五十块。一块,我给你五十文钱。

”一块肥皂,成本不到五文钱。卖五十文。暴利。“成交。”李文很干脆。

我们带来的三十块肥皂,当场卖掉。拿到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第一笔收入。一千五百文钱。

沉甸甸的铜钱,装在钱袋里。走出群芳阁,李文的腿有点软。她靠在我身上,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吓死我了。”她说。我笑了。刚才那个杀伐果断的女老板,不见了。

她还是我那个爱美的、有点虚荣的姐姐。但今天,她很了不起。第七章 考公之路,

从“买买买”开始一千五百文钱。这是李家有限公司的第一笔天使轮融资。

我和李文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拿着这笔巨款,开始了“采购任务”。我爸的“考公”大业,

需要硬件支持。第一站,书店。镇上的书店,叫“文渊斋”。走进去,

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一个山羊胡的老先生,正在柜台后打瞌睡。

“先生,买书。”我说。老先生睁开眼,打量了我们一下。“买什么书?”“《四书五经》。

”我说。老先生来了点精神:“要哪个版本的注疏?”我愣住了。坏了,

忘了古代书籍版本多了。朱熹的注?还是程颐的注?哪个是官方指定教材?

我脑子里飞速搜索论文数据库。“就要……当朝科举通用的版本。”我含糊地说。

老先生点点头,从书架上抽出几本厚厚的书。“一套,二两银子。”他说。二两银子!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