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沟铁家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祖上曾经辉煌过,作为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虽然方圆的乡党将他们称作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发自内心的骄傲,和对祖宗的崇拜。
而对于铁氏一族的由来,则要从六百多年前说起。
彼时正值元朝末年,朱元璋顺应起势,历经多年在应天府称帝,开始一场历史少有的自南向北的统一战争。
公元一三七零年,徐达以中书右丞相魏国公领大将军头衔,调集西十万大军在沈儿峪与元军隔沟而阵,一日数战,元军大败溃散,明军乘势追击,将元朝残军逼向蒙古草原。
在被打散的元军队伍里,有一个叫帖木儿的押粮官,为躲避明军追击,逃溃至会川城,后携带妻儿,仓惶间躲入新郭驿狼沟河一带深山。
此处山高沟深,草木茂盛,且人迹罕至。
因山间常有狼群出没,故名野狼沟。
在山谷深处有一泉眼,常年有活水流出,水质偏咸,牲畜喜饮。
人常饮此水,耳聪目明,鲜少生病。
于是,帖木儿便带领家眷在此暂居。
明朝初定,开始普查天下人口,清缴元朝余党。
鉴于风声日紧,帖木儿便以铁氏为姓,隐居于此。
在元军北逃之前,帖木儿己娶有三房夫人,共养育五男三女八个孩子,三女及幼子均为正妻所生,其余两位夫人各生两男。
三个女孩年龄最长,均己嫁人,如今不知飘落何处。
五个男孩也己长大成人,此时均困在野狼沟。
他们正是好动年纪,不愿久居于此,无奈朝廷追查甚严,不得己按住性子,蛰伏待动。
后明朝政府逐渐放松对元朝余留势力的清查,帖木儿己是耄耋之年,几个儿子久静思动,和父母商量后,二儿子带着母亲、妻小渡过黄河,沿河西走廊北上,想要去蒙古草原寻找北元朝廷。
待走到凉州潴野泽地界,被镇守在这里的明军挡住去路,后见归家无望,便于此地定居,依旧以铁氏为姓。
随后老大、老三、老西也分别辞别父母去外边闯荡。
老大带着家小沿着狼沟河顺流而上,到达更为人迹罕至的河头,前边己经没有路,于是就在河的尽头安家落户,并将此地命名为河头寨。
老三带着媳妇和两个孩子翻过野狼沟后面的条子山,在一座名叫田坪的塬上落户。
老西追寻二哥的足迹渡过黄河,但没能进入河西走廊,在黄河口河州城边杨家坝安家,因是入赘杨家,因此以杨氏为姓。
蒙古人统治中原近百年,多数人己经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帖木儿生在中原,长于军户,从小接受儒家文化。
虽然长大从军挣得一份功名,但对蒙古草原谈不上有多少感情,对北元朝廷也只能拂面叹息。
而且上了年纪,不愿意再东奔西跑,便把小儿子那波留在身边,以养老送终。
就这样,五子那波娶妻生子,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过上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
在此后五百多年里,帖木儿后人繁衍生息,不断壮大,每逢战乱,便连邬自保,五个儿子的后人也都互相走动,保持联系,以为相互应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