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旧京,天色尚未完全转晴,湿润的空气在青石板路与朱红墙之间徘徊。
宋怀瑾踏进文庙时,脚下的水迹尚未干透,庙宇内外一片寂静。
文庙,旧京自明代传下的儒家圣地,祭祀孔子,历来香火不断。
可自月初起,这里却传出些怪异传闻——夜半钟声自鸣,石碑泣血,甚至有人说见到白衣影子在碑廊徘徊。
宋怀瑾并不信邪。
他年少时便对灵异故事嗤之以鼻,长大后更是醉心科学,进入旧京档案馆任职,专门负责疑难档案与都市传说的调查。
今天,他带着自己的调查工具箱,准备验证文庙的灵异线索。
庙门口,守庙的老李正捧着热茶,见宋怀瑾到来,赶紧迎上前去。
“宋先生,您可来了。
这几天庙里怪事多得很,我都不敢夜里巡庙了。”
“老李,传说到底怎么回事?”
宋怀瑾一边取出笔记本,一边问道。
老李叹了口气,声音低低:“头天夜里,我在碑廊巡查,忽然听见钟楼处传来‘咚咚’的钟声,可您也知道,这钟坏了好多年了。
再后来,我看见碑廊尽头有一团白影,像个人影,飘飘悠悠。
我吓得赶紧跑了出来。
第二天清晨,庙门口的石碑上竟渗出几滴红色液体……”宋怀瑾记下要点,目光扫过庙宇各处。
文庙布局规整,正殿、碑廊、钟楼、祭坛分布有序,古树参天。
白日里一切如常,唯有阴影下隐隐透着诡谲气息。
他先来到钟楼。
楼身高耸,楼梯吱呀作响。
宋怀瑾仔细检查钟体——铜钟表面锈迹斑斑,钟舌早己脱落。
他用手电筒照射内部,并用录音笔记录周围声响。
钟内空空如也,不可能发出钟声。
他又用磁场探测仪扫了一遍,仪器毫无异常。
“老李,你说钟声是几点响的?”
宋怀瑾问。
“差不多半夜两点。”
老李答。
宋怀瑾点点头,记下时间。
他决定夜里亲自守在钟楼,排查声音源。
接着,他来到碑廊。
青石碑排列整齐,刻着历代祭孔名录。
宋怀瑾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些据说“泣血”的石碑。
他用棉签取下红色液体样本,密封在试管里。
随后,他用紫外灯照射碑面,发现残留的液体在光线下呈现淡淡的荧光。
他心中一动,猜测可能是某种化学物质。
他用便携式分析仪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液体成分与动物血液接近,但更像是猪血掺杂着染料。
“老李,最近庙里有没有施过什么祭祀?”
宋怀瑾问。
老李摇头:“除了正常烧香,没啥特别的。
最近也没宰牲。”
宋怀瑾皱眉。
人为制造“泣血”效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或许是恶作剧,也可能是某种仪式。
他将样本编号,准备回档案馆化验。
接着,他调查白影传闻。
宋怀瑾调出红外摄像机,对碑廊进行全方位监控。
夜里温度低,任何热源都能被摄像机捕捉。
他又在廊道两侧撒下细小的石灰粉,记录可能出现的脚印。
安置好所有设备后,宋怀瑾在庙门口守候。
夜色渐深,庙宇愈发静谧,唯有风吹树叶沙沙作响。
午夜时分,钟楼方向果然传来几声闷响。
宋怀瑾立刻打开录音笔,奔向钟楼。
可现场一片寂静,钟体依旧无动于衷。
他用摄像机回放,发现声音是由钟楼后墙的老榆树枝条敲打屋檐所致,风力大时尤为明显。
“钟声之谜,解了。”
宋怀瑾在笔记本上写道。
回到碑廊,他查看石灰粉,有一串模糊的鞋印,指向廊道尽头。
宋怀瑾循着脚印走去,发现尽头墙角放着一只白色塑料布,被风拂动,远看确实像飘动的人影。
他将塑料布收好,准备询问庙内其他工作人员。
次日清晨,宋怀瑾将调查结果展示给老李和庙管会。
“钟楼的钟声,是榆树枝条敲击屋檐产生的。
石碑泣血,是猪血和染料混合,可能是有人恶作剧或另有所图。
白衣影子,则是塑料布被风吹动造成的视觉误差。
至于夜间鞋印,我会再调查庙里是否有外人闯入。”
老李听后,松了口气。
“宋先生,真是多亏了你。
我们这些老头子,遇到怪事就只会胡思乱想。”
宋怀瑾笑道:“灵异现象,往往藏着科学原理。
我们要用实证的方法,拨开迷雾,才能还原真相。”
调查初步告一段落,宋怀瑾却没有就此停下。
他翻查文庙近十年的档案,发现近期庙宇资金短缺,庙管会有人主张将部分文物租借展览以筹款。
而这几起灵异事件,恰好发生在庙宇即将修缮、文物即将出借之际。
宋怀瑾将疑点记在心头。
他怀疑,有人故意制造灵异事件,试图影响庙宇决策,或引发公众关注,借机谋取私利。
这个猜测让他决定进一步调查庙管会的成员背景。
傍晚时分,宋怀瑾独自坐在庙前石阶上,望着文庙屋檐下的飞燕。
他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鬼怪之说,或为人心所造。”
而在旧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真实与虚幻往往交错,背后总有难以言说的秘密。
夜色渐浓,文庙在灯影中愈发神秘。
宋怀瑾收拾好工具箱,准备返回档案馆。
他知道,文庙奇谈只是他调查的起点,旧京的幽影档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而他,也将在科学与未知之间,继续前行。
——第三章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