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 绣针藏锋:我在古卷里找非遗林晚沈福生免费完结小说_完本完结小说绣针藏锋:我在古卷里找非遗(林晚沈福生)

绣针藏锋:我在古卷里找非遗林晚沈福生免费完结小说_完本完结小说绣针藏锋:我在古卷里找非遗(林晚沈福生)

双枝棠 著

言情小说完结

《绣针藏锋:我在古卷里找非遗》内容精彩,“双枝棠”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林晚沈福生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绣针藏锋:我在古卷里找非遗》内容概括:林晚接手 “玉绣阁” 后,为修复奶奶留下的残绣《百鸟朝凤图》,被迫重新捡起苏绣技艺。过程中发现残绣里藏着银线绣的暗纹,指向一批民国时期流失的非遗珍品;同时,她还要对抗用机器绣冒充手工苏绣的造假商,用直播科普非遗技艺,一步步从 “半吊子绣娘” 成长为非遗传承者,最终不仅找回了流失的珍品,还让 “玉绣阁” 成为年轻人愿意扎根的非遗工作室。

主角:林晚,沈福生   更新:2025-10-14 15:51:3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城西拆迁区的铁丝网锈得发黄,林晚顺着 “沈记染坊” 的残损木牌往里走,帆布鞋踩过碎砖时,总能踢到半埋在土里的陶片 —— 有的沾着暗蓝色染料,有的留着手指按压的纹路,像奶奶绣活时按在绢布上的指印。

染坊木门没锁,合页 “吱呀” 响得刺耳,惊飞了梁上的麻雀。

院子里并排摆着六个青花瓷染缸,缸口积着厚灰,只有最里面的缸盖虚掩着,掀开时潮湿的草木味涌来,缸里竟剩小半缸暗蓝色液体,像把夜空揉碎了沉在里面。

“姑娘,你是来拆缸的?”

柴房门口传来拐杖顿地的声响,穿藏青色对襟衫的老人走出来,手里攥着晒干的蓝草。

他头发全白却梳得整齐,领口别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帕子,帕角用银线绣着极小的 “沈” 字 —— 和《百鸟朝凤图》残绣的银缕纹是同一种针法。

林晚赶紧调出手机里的匿名弹幕截图:“想知道残绣的秘密,去城西老染坊找‘靛蓝’。”

“您认识这个吗?”

她的指尖发颤,这是目前唯一的线索。

老人的目光落在弹幕上,指节收紧,蓝草碎叶簌簌落地。

他没接手机,转身往染缸走:“你是苏玉珍的孙女儿吧?

她当年总跟我爹来染坊,说苏绣的丝线,得用沈家的靛蓝才够亮。”

林晚愣在原地。

李婶昨天说过,沈家是三十年前的缂丝世家,后来染坊失火,一批非遗珍品失踪。

她看着老人掀缸的动作,注意到缸沿有圈浅浅的指痕 —— 和奶奶老竹绷上的指痕一样,是常年摩挲的印记。

“这缸靛蓝养了三十年,” 老人用木勺舀起染料,阳光透过勺底,蓝得发透,“我爹说,沈家的靛蓝认人,只有真心传手艺的人,才能让它显出身价。”

他往缸里撒了把蓝草,“你找的‘靛蓝’不是染料,是染靛的手艺 —— 苏玉珍没教过你?”

老人叫沈福生,是沈家最后一个染匠。

他说古法染靛蓝要经 “采、晒、浸、打、养” 五道工序,现在是蓝草收割季,再晚十天,叶子里的色素就会蒸发。

林晚跟着他去屋后坡地割蓝草,坡上的蓝草叶片沾着露珠,滚到袖口凉丝丝的,像奶奶当年教她绣活时,滴在她手背上的茶水。

“割蓝草要贴着根,” 沈福生蹲下身,镰刀贴着土面划过,“你奶奶当年总割太深,把根须带出来,我爹就笑她‘绣活细,农活粗’。”

他把蓝草捆成束,草汁蹭在手上,留下暗绿色印子,“这汁液得晒三天,晒到叶子发脆才能泡进缸里。”

接下来三天,林晚天不亮就来染坊。

晒蓝草要不停翻动,不然会发霉;泡草时水温得控制在二十度,高一度叶子烂得快,低一度出不了色。

沈福生教她往缸里撒草木灰时,手指在水面轻搅:“这是‘定色’,你奶奶当年总忘加,染的丝线洗三次就褪成浅蓝,还跟我爹闹脾气,说染料‘不贴心’。”

第西天 “打靛” 时,林晚的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沈福生给她找了木耙,教她顺时针搅拌蓝草汁:“要搅出细泡,像云一样浮在上面。”

她搅到第三十圈时,木耙突然被勾住,往上一提,竟捞出片绣着银缕纹的绢布 —— 边角沾着烧焦的痕迹,和残绣质地一模一样。

“这是锦盒上的衬布!”

沈福生的声音发颤,他把绢布浸在清水里,银缕纹展开,显出半个 “缂” 字,“当年我爹把锦盒交给苏玉珍,说衬布的银缕纹能拼出珍品藏处。”

他抓住林晚的手,把绢布按在她掌心,“沈家的靛蓝,能让银缕纹显真形。”

林晚想起奶奶工具箱里的桑蚕丝线,跑回绣坊时,太阳己西斜,“玉绣阁” 的招牌被染成暖黄色。

打开工具箱最底层,三轴线细得像头发丝,摸起来软得能掐出水。

她把丝线放进沈福生给的陶碗,舀入一点靛蓝 —— 米白色丝线慢慢吸饱染料,变成和残绣银缕纹一样的暗蓝色,在灯下泛着细碎的光,像把星星织进了丝里。

“晚晚!

不好了!”

李婶攥着皱巴巴的拆迁通知冲进来:“拆迁队说明天就拆染坊,说缸占了规划用地!”

林晚的心沉下去。

这缸靛蓝是解开残绣的线索,更是沈家几代人的手艺根脉。

她突然抓起手机,架在染坊木架上点开首播。

镜头里,沈福生蹲在缸边搅靛蓝,阳光落在他银发上,像镀了层金边。

“大家看,这是苏州最后一口古法染缸,” 林晚的声音发颤,“缸里的靛蓝能染出苏绣最亮的丝线,能让缂丝银缕纹显形。”

首播间一开始只有零星弹幕:“这是哪里?”

“古法染缸还有人做?”

林晚拿起绢布放进染缸 —— 原本模糊的银缕纹突然清晰,“缂” 字旁边还藏着半个 “盒” 字。

“这是三十年前失踪的缂丝锦盒线索!”

她举着绢布,“染坊拆了,靛蓝没了,秘密就解不开了。”

一条弹幕突然飘过:“我是做文创的,愿意出资保缸!”

紧接着,更多弹幕涌来 —— 有人说 “能帮申请文物保护”,有人问地址要去帮忙,一个叫 “砚” 的 ID 发长评:“沈记染坊的靛蓝是缂丝的魂,我在苏州,明天一到。”

林晚看着滚动的弹幕,突然懂了奶奶说的 “针脚不断”—— 不断的不只是丝线,还有人心。

沈福生蹲在缸边擦眼睛,夕阳把靛蓝染成橘红色,像沉了整个秋天。

林晚拿起木耙,学着沈福生的样子搅拌,水面的细泡在灯光下像无数小月亮,照亮了染坊屋檐,也照亮了残绣暗纹里的光。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