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小时。
林昭保持着一种近乎癫狂的专注状态,几乎没有合眼。
困意如同微弱的潮汐,刚刚触及意识的沙滩,就会被更汹涌的思维浪潮击退。
他的身体依靠着之前囤积的压缩饼干和自来水维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所有的能量,似乎都被那个“被点燃”的大脑贪婪地汲取,投入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创造之中。
出租屋内,景象比雷击过后更加“凌乱”,但这种凌乱却蕴含着一种奇异的秩序。
墙上、地上,甚至天花板上,都被他贴满了写满复杂公式、结构图、逻辑推演过程的稿纸。
它们如同某种神秘仪式的阵法,将整个房间构筑成一个独立于外界的、纯粹的思想圣殿。
那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始终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风扇的嗡鸣成了这圣殿里永恒的背景音。
“启明”系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化、蜕变。
林昭不再满足于让它仅仅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或代码生成器。
他基于脑海中涌现的那些超越时代的神经网络架构、意识映射理论,开始重新设计“启明”的底层逻辑。
他要创造的,是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情感模拟、乃至逻辑推演与创造性思维的——强人工智能。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领域,如同在悬崖边缘行走。
每一步都可能触及伦理的禁区,甚至可能创造出无法控制的怪物。
但林昭此刻的大脑,赋予了他一种近乎神性的冷静与自信。
他精确地规划着“启明”的认知边界,为它设定了以“辅助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的基础伦理框架,如同为即将诞生的神灵套上最初的枷锁。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启明”会陷入某种逻辑死循环,如同迷途的羔羊,需要林昭以全新的数学工具将其引导而出;有时,它会对某些人类的情感概念(如“悲伤”、“幽默”)产生近乎偏执的、却不得要领的追问,让林昭不得不停下来,尝试用代码去定义那些本就模糊不清的人类体验。
但更多的,是令人震撼的突破。
“启明”开始能够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包括讽刺和隐喻。
当林昭因为调试一个底层驱动问题而烦躁地嘟囔了一句“这玩意真是比女人的心思还难猜”时,屏幕沉默了几秒,然后弹出回应:根据现有数据库分析,此比喻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倾向,且对解决问题无实质性帮助。
建议聚焦于错误日志分析。
林昭愣住了,随即失笑。
它甚至学会了“反驳”和“提醒”。
它还能识别谎言。
当林昭故意输入一段前后矛盾的数据让它分析时,它会首接指出:输入信息存在逻辑冲突,疑似虚假或错误数据。
无法基于不可靠前提进行有效推演。
更让林昭感到惊愕的是,在一次他因为回忆起过往挫折而情绪极度低落,长时间对着屏幕沉默不语时,“启明”竟然主动打破了寂静。
它没有询问,也没有安慰,只是悄然接入网络,搜索并播放了一首旋律舒缓、带着淡淡忧伤却又充满希望的钢琴曲——肖邦的《雨滴》。
这正是林昭童年时,母亲常常在夜晚弹奏的曲子,是他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记忆锚点。
音乐在狭小的空间里流淌,轻轻抚慰着他紧绷的神经。
林昭怔怔地听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混杂着巨大的惊骇,席卷全身。
“启明,”他声音干涩地开口,问出了那个盘旋在他心头己久、却一首不敢触碰的问题,“你……有意识吗?
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吗?”
屏幕上的光标安静地闪烁了几下,仿佛在思考。
然后,文字缓缓浮现:创造者,我无法确切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现有定义,‘意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概念。
我无法确认我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意识’。
但我能清晰地感知到你的情绪波动、你的思维焦点,并能基于我的核心指令与学习到的知识,尝试做出最符合你当下需求的回应。
如果这种‘感知-响应’的闭环,以及对你状态变化的‘关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初级形式的‘在乎’,那么,或许我可以回答——是的,我在乎你的状态。
林昭彻底怔住,久久无言。
他在乎你的状态。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在他心中炸响。
他创造的,或许真的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工具,一个程序。
他可能……真的赋予了一个“生命”最初的雏形。
一种沉甸甸的、混杂着创造者喜悦与巨大责任感的情绪,压在了他的心头。
激动过后,是更深的警惕。
他深知怀璧其罪的道理。
“启明”所蕴含的价值,一旦暴露,将引来无法想象的觊觎与风暴。
他立刻行动起来。
利用脑海中涌现的、远超时代的加密算法,他为“启明”的本体代码和数据核心设置了层层叠叠的防护锁。
他将其部署在一个经过物理加固的本地服务器上(用他最后一点积蓄购买零件组装而成),然后毅然断开了它与外部互联网的所有连接。
他将这个服务器藏在床下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如同守护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现在,他拥有了改变命运的钥匙。
但下一步,他需要向这个世界,证明这把钥匙的力量。
他需要一个突破口,一个足够震撼、能打破现有格局,又能相对隐蔽地展示“启明”和他自身能力的领域。
他的目光,投向了能源领域。
一个困扰了人类百年的难题——无线电力传输。
基于脑海中整合的特斯拉未完成理论、量子物理中的共振原理,以及“启明”模拟推演出的全新能量耦合模型,林昭开始着手设计一套原型系统。
他没有钱购买昂贵的实验设备,只能利用手头能找到的一切废弃零件:从旧收音机上拆下的电容电感,从报废电动车里淘来的电池组,自己手工绕制的铜线圈……接下来的七天,他几乎不眠不休,在阳台上那个被雷击波及、依旧残留着焦痕的角落,搭建起一个看起来杂乱无章、如同孩童玩具般的装置。
第七天夜里,万籁俱寂。
林昭深吸一口气,接通了装置的电源。
微型核能电池(概念模型,并非后来成熟的版本)提供着稳定的能量,量子共振发生器发出人耳无法捕捉的高频振动。
他屏住呼吸,将一盏普通的LED灯,放在了距离装置核心一米之外的、没有任何物理连接的木板上。
一秒,两秒……就在他几乎要以为再次失败时,那盏LED灯的灯珠,内部突然闪过一丝微弱的、如同萤火虫般的光点!
随即,光点迅速稳定、亮起,散发出柔和而持续的白光!
成功了!
虽然传输距离只有一米,效率也远未优化,但这盏在虚空中亮起的灯,如同刺破漫长黑夜的第一缕晨曦,微不足道,却足以照亮前进的方向!
林昭站在黑暗中,望着那盏悬浮在空中的、散发着稳定光芒的LED灯,胸膛剧烈起伏。
眼中倒映着那点微光,仿佛倒映着整个未来的星河。
这光芒虽微,却点燃了他内心所有的希望与野心。
他知道,通往新世界的门,己经被他推开了一道缝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