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石棺。
石棺由一整块墨色岩石雕琢而成,表面光滑如镜,却刻满了繁复细密的纹路,与先前洞壁上那些“流水流云”的线条一脉相承,只是更为深奥复杂,缠绕交错间,仿佛藏着天地运转的玄机。
阿遥从未见过这座石棺,此前他虽在石洞中转遍,却从未发现这处隐秘的角落——想来是老者以某种手法遮掩了入口,今日才特意为他开启。
他站在石棺前,只觉一股沉静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他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屏住了呼吸。
“这是我的师父,也是这座‘逍遥洞’的主人。”
老者的声音在幽深的洞穴中回荡,带着一丝悠远的缅怀,“他生于三百年前,一生痴迷于探求天地自然的本源,穷尽毕生心血,创下了一套融合吐纳、武学、医理、奇门遁甲的修行法门。
只可惜,他性子内敛,一生未踏出祁连山半步,这套法门也便随他沉寂于此。”
阿遥抬起头,看向老者:“那……师父他老人家的遗体,就在这石棺中吗?”
老者轻轻摇头,伸手抚上石棺的棺盖,指尖划过那些繁复的纹路:“我师父临终前,将自身内息与天地灵气相融,化作了这洞中的滋养之力,护得逍遥洞百年生机不散,也让这冰芝、夜明珠等奇珍得以留存。
这石棺之中,并无尸身,只有他毕生所学的结晶。”
话音落,老者双臂微沉,掌心贴合棺盖,缓缓发力。
阿遥只听“轰隆”一声轻响,厚重的石棺盖竟被他毫不费力地推开,露出了棺内的景象——没有预想中的骸骨,只有一本用不知名兽皮制成的古籍静静躺在中央。
那兽皮呈浅褐色,质地坚韧,历经数百年岁月,却依旧完好无损,没有丝毫腐朽的痕迹。
古籍封面无字,边缘处点缀着几缕银色的丝线,编织成流云的纹样,与洞壁、棺盖上的纹路遥相呼应。
老者小心翼翼地将古籍取出,递到阿遥面前。
阿遥伸出双手接过,只觉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兽皮本身的重量,更像是承载着千钧的责任。
兽皮微凉,却隐隐透着一股温润的气息,顺着掌心传入体内,与他自身的内息隐隐共鸣。
“此乃《逍遥真经》,核心便是‘吐纳’二字,这是内功的根基。”
老者缓缓说道,目光郑重,“所谓吐纳,便是吸天地灵气,吐体内浊气,让气息与自然相通,久而久之便能滋养内息,强身健体,这也是逍遥之道的入门法门。”
他顿了顿,指着洞壁上的流云纹路:“你看那流云,聚散随心,却始终不离天地法则;再看那溪水,缓急自如,皆顺地势而行。
吐纳亦是如此,不可强求,需顺应气息本身的节奏。”
阿遥捧着《逍遥真经》,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的流云纹样,似是在体会其中深意。
他想起自己在山里奔跑时,呼吸急促却杂乱;静坐时,气息又微弱难续,或许这便是老者所说的“浊气郁结”。
“你天性与自然相通,学这吐纳之法当不费力。”
老者拉着阿遥走到石洞中央的平地上,“来,盘膝而坐,腰背挺首,双肩放松,不要刻意用力。”
阿遥依言坐下,双腿盘起,腰背尽量挺首,可刚坐片刻,便觉得双腿发麻,腰背也不由自主地弯了下来。
老者见状,轻轻伸手扶了扶他的脊背:“不必僵硬,就像你在山里靠树休息那般,自然舒展便好。”
阿遥听了,慢慢放松身体,果然觉得舒服了许多。
老者蹲在他面前,手掌虚悬在他胸口上方:“现在,闭上眼睛,用鼻子慢慢吸气,感受气流顺着鼻腔进入喉咙,再沉入腹部,就像你喝泉水时,水流缓缓入腹那般。”
阿遥闭上眼睛,依言尝试吸气。
可他平日里呼吸急促惯了,一刻意控制,反倒憋得难受,吸了半口便忍不住用嘴吐了出来。
“老爷爷,我做不到。”
他有些沮丧地睁开眼。
“莫急,慢慢来。”
老者温和地笑道,“你在山里追野兔时,是不是跑得再快,也能隐约感觉到风从鼻尖流过?
吐纳也是一样,不用刻意控制,只需要留意气息的流动。”
说着,老者坐在阿遥对面,也盘膝而坐,示范道:“你跟着我来,吸气时,意念想着山间的清风、草木的清香,顺着鼻子缓缓吸入;呼气时,想着体内的疲惫、浊气,顺着嘴巴慢慢吐出。”
阿遥看着老者,只见他吸气时,胸口微微起伏,神情平和悠远;呼气时,嘴角似有若无地溢出一丝白气,整个人仿佛与周围的石壁、夜明珠融为一体。
他静下心来,跟着老者的节奏,慢慢吸气、呼气。
一开始,他还是常常走神,气息也时快时慢,可渐渐地,他想起了在山巅看流云时的宁静,想起了溪水潺潺流过时的舒缓,呼吸竟渐渐平稳下来。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清凉的气流顺着鼻腔进入体内,带着淡淡的草木气息,流经喉咙、胸口,沉入腹部,再缓缓吐出一股带着暖意的浊气。
“很好,就是这样。”
老者的声音轻柔,“吐纳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每日清晨迎着朝阳,吸纳天地间最纯净的阳气;夜晚对着星月,调和体内气息,久而久之,内息便会在体内汇聚,如同溪流汇成江河。”
阿遥沉浸在呼吸的节奏中,只觉得浑身舒畅,先前因练功而生的疲惫感渐渐消散,西肢百骸都透着一股淡淡的暖意。
他不再急于求成,只是专注地感受着气息的流动,感受着自己与周围自然的连接。
老者看着他专注的模样,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坐在一旁守护着他,偶尔在阿遥气息紊乱时,轻声提醒一句:“慢些,顺其然,莫强求。”
不知过了多久,洞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夜明珠的光芒愈发柔和。
阿遥缓缓睁开眼睛,只觉得眼前一亮,原本有些模糊的视线变得格外清晰,连洞壁上细微的纹路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他站起身,只觉脚步轻盈了许多,浑身充满了力气,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瘦弱无力之感。
“老爷爷,我好像感觉到了!”
阿遥兴奋地说道,“我能感觉到气在肚子里动!”
老者点点头:“这便是内息的雏形。
往后每日勤加练习,内息会越来越充盈,待内息能顺着经脉流转,你便能体会到吐纳的真正妙用。”
他顿了顿,又道,“《逍遥真经》中记载的吐纳法门,需结合自然之理。
明日我带你去溪边,感受流水的韵律,你的吐纳会更上一层。”
阿遥捧着《逍遥真经》,紧紧贴在胸口,眼中满是激动与憧憬。
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吐纳之法,是他踏入逍遥之道的第一步,也是他摆脱孤苦命运、走向新生的开始。
夜色渐深,石洞中的夜明珠散发着温润的光芒。
阿遥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他一遍遍回想老者传授的吐纳要领,感受着体内那股微弱却真实存在的内息。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远方的道路,道路两旁是青山绿水,是他从未见过的风景,而这条路的起点,便是这石穴中的吐纳之功。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修习这吐纳之法,不辜负老者的教诲,不辜负这份突如其来的缘分与传承。
窗外,祁连山的夜色宁静而深邃,而石洞内的少年,心中正燃起一簇名为“希望”的火焰,照亮了他未来的逍遥之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