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其它小说 > 姐夫在我

姐夫在我

小米粒滴妈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姐夫在我》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小米粒滴妈”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米线赵明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1 街角的嘲笑夏日的傍热浪还未完全退我推着小吃车来到老地方——城南老街的转角“又来摆摊啊?林”不用回我就知道是这个声音我听了二十多是我姐姐的丈我的姐夫赵我继续摆弄着车上的调料头也不抬:“今天试试新调的酱”赵明穿着笔挺的衬衫西腋下夹着公文一副成功人士的派他站在我的小吃车嘴角挂着毫不掩饰的讥“我说你都二十六整天摆弄这些锅碗瓢有...

主角:米线,赵明   更新:2025-10-13 06:04:1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街角的嘲笑夏日的傍晚,热浪还未完全退去,

我推着小吃车来到老地方——城南老街的转角处。“又来摆摊啊?林默。”不用回头,

我就知道是谁。这个声音我听了二十多年,是我姐姐的丈夫,我的姐夫赵明。

我继续摆弄着车上的调料罐,头也不抬:“嗯,今天试试新调的酱料。

”赵明穿着笔挺的衬衫西裤,腋下夹着公文包,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他站在我的小吃车前,

嘴角挂着毫不掩饰的讥诮。“我说你都二十六了,整天摆弄这些锅碗瓢盆,有意思吗?

”他掏出一包中华,慢条斯理地点上,“你看看我,在国企上班,五险一金,年底双薪。

你姐跟着我,从来没为钱发过愁。”我没接话,只是默默擦拭着已经锃亮如新的操作台。

这小吃车是我用积蓄买的二手货,但我花了一周时间亲手改装,每个角落都打磨得光滑平整。

“要我说,你就是死脑筋。上次我给你介绍的那个保安工作多好,轻松稳定,你非不去。

”赵明吐出一口烟圈,烟雾在夕阳下泛着淡蓝色,“摆摊能有什么前途?风吹日晒,

连个固定收入都没有。”我抬起头,看着这个比我大五岁的男人。

他曾是我最崇拜的人——考上好大学,进入好单位,娶了我最亲爱的姐姐。但不知从何时起,

他对我的关心变成了居高临下的指点。“人各有志。”我淡淡地说,

转身开始准备今晚的食材。我卖的是家乡特色——砂锅米线。这不是普通的米线,

是我外婆传下来的手艺。汤底要用猪骨、鸡架和老鸭慢炖八小时,

米线是特定产地的大米手工制作,连配料都有讲究。一碗看似简单的米线,

背后是三代人的心血。“有志?你这叫有志?”赵明嗤笑一声,“你看看这条街上,

哪个摆摊的不是因为没本事?你要是有出息,你爸当年也不会...”他的话戛然而止,

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三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落在了母亲和姐姐身上。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原本有份不错的工作机会,但因为要照顾病重的父亲,错过了。

父亲走后,我拒绝了姐姐和姐夫的资助,用仅有的积蓄开始了这份小生意。我不觉得丢人,

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有什么可耻的?“我爸教我,做人要脚踏实地。”我平静地说,

手上的动作没停,将切好的葱花整齐码放在小碗里。赵明摇摇头,

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行,你脚踏实地吧。下周是你姐生日,家里聚餐,

你别又穿这身油烟味的衣服来。”他转身要走,又像是想起什么,回头补充道:“对了,

妈说想换台新空调,钱我出了。你就别操心了,反正也帮不上什么忙。

”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深吸一口气,将心头那点不快压下去。打开保温桶,

浓郁的骨汤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几个路过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老板,今天开业这么早?

”熟客张阿姨笑着走过来。“今天试了新汤底,您尝尝?”我换上笑容,

舀起一勺汤汁递过去。张阿姨吹了吹,小心品尝,眼睛顿时亮了:“哎哟,比之前的还要鲜!

给我来两碗,带回去给我老伴。”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我的小摊前渐渐排起了队。

砂锅在火上咕嘟咕嘟冒着泡,米线在滚烫的汤中舒展,配料在碗里堆成小山。

我熟练地操作着,一碗接一碗地满足着食客的味蕾。这就是我的生活,简单,却充实。

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除了我自己。晚上十点,收摊的时候,我清点着铁盒里的收入。

虽然不及赵明的高薪,但足以支撑我和母亲的生活,还能存下一些。手机响起,

是姐姐发来的消息:“小默,赵明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下周我生日,一定要来啊。

”我回复了一个笑脸,推着小吃车,融入夜色中。街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不由自主想起父亲生前的话:“儿子,记住,职业不分贵贱,用心做事的人最值得尊敬。

”也许在赵明眼中,我只是个没出息的摆摊的。但在我心里,这份传承自外婆的手艺,

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与温度。而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终会被看见。2 深夜的微光收摊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我轻手轻脚开门,

却见客厅灯还亮着,母亲靠在沙发上打盹,电视里播放着午夜剧场。“妈,

不是让您别等我了吗?”我放下背包,语气带着责备,心里却是一暖。母亲惊醒,

揉了揉眼睛:“锅里热着汤,你去喝点。累了一天了,光吃那些摊上的东西怎么行。

”我洗手盛汤,是简单的西红柿蛋花汤,却是我从小喝到大的味道。母亲坐在对面,

看着我狼吞虎咽,欲言又止。“今天...赵明是不是又去找你了?”她终于还是问出口。

我筷子顿了顿,继续喝汤:“嗯,路过聊了两句。”母亲叹了口气:“他也是为你好。

你看他,工作稳定,车房都有,你姐跟着他没受过委屈。你要是愿意,

让他再帮你问问那个保安的工作?”我把最后一口汤喝完,

碗底露出半个完整的荷包蛋——母亲总是这样,把最好的藏在下面。“妈,我现在挺好的。

”我抽纸巾擦嘴,“今天净收入六百多,比昨天还多一百。等攒够了钱,

我想把摊子升级成个小店面。”母亲眼神复杂,既欣慰又担忧:“妈知道你能干,

可是摆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风吹日晒的,连个对象都不好找。”我笑了:“您儿子这么帅,

还怕找不到对象?”这话把母亲逗乐了,她拍了我一下:“贫嘴!快去洗澡,一身油烟味。

”浴室里,热水冲刷着疲惫的身体。我看着镜中的自己——二十六岁,

皮肤因常年户外劳作而略显粗糙,但眼神明亮,肩膀宽阔。

我不觉得自己比坐在办公室的赵明差在哪里。躺在床上,我习惯性翻看手机里的顾客反馈。

在一个本地美食群里,有人上传了我摊位的照片,配文:“老街转角的神级砂锅米线,

汤底绝了!”下面几十条回复,都是熟客在热情推荐。我微微一笑,

这种认可比什么都让人满足。翻到朋友圈,

看到赵明半小时前更新的动态:一张高档餐厅的夜景照片,配文“应酬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定位是市中心某五星级酒店。我平静地划过去,没有点赞。

3 意外的走红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五的晚上。一个美食博主偶然路过我的摊位,

被砂锅的香气吸引,点了一碗招牌米线。没想到第二天,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长文,

详细描述了我制作米线的全过程,从熬汤到配料,每一道工序都赞不绝口。

“这不仅仅是一碗米线,更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传承。”他在文章最后这样写道。

这篇推送意外爆火,转发量迅速破万。接下来的几天,我的小摊前排起了从未有过的长队。

很多人大老远开车过来,就为尝一口被吹爆的“神仙米线”。“老板,

你就是网上说的那个‘米线西施’?”一个年轻女孩一边拍照一边问。

我哭笑不得:“我是男的。”“哦哦,那就是‘米线男神’!”女孩笑嘻嘻地说,

“你比照片上帅多了!”忙碌让我无暇他顾,每天准备的食材比平时多了一倍,

仍然供不应求。母亲主动来帮忙洗菜备料,虽然累,但看到她数钱时眼角的笑纹,

我觉得一切都值得。周日晚上的家庭聚餐,我迟到了半小时。走进姐姐家时,

一屋子亲戚已经落座。赵明坐在主位,正侃侃而谈他最近参与的某个大项目。“哟,

大忙人终于来了。”赵明看到我,语气带着调侃,“听说你的摊子最近挺火?

是不是搞了什么促销活动?”我淡淡一笑:“没有促销,就是正常做。

”姐姐拉我坐在她旁边,小声说:“别理他,他今天公司有事不顺心,拿你撒气呢。

”聚餐进行到一半,赵明又提起工作的事:“我们单位最近在搞裁员,

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危险。所以我说,有个稳定工作多重要。”他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

继续道:“摆摊这种活儿,今天火明天凉,说不准的。年轻人还是要有个正经工作。

”我夹了一筷子菜,没有接话。倒是小姨家的表妹突然开口:“表哥,

我朋友前几天去你那儿吃米线了,说特别好吃!现在网上可火了,都说你是‘夜市传奇’!

”一桌子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赵明嗤笑一声:“网红东西能火几天?都是虚的。

”“可是...”表妹拿出手机,“你看,区长信箱里都有人推荐呢,

说你的摊位是咱们区的特色美食,应该重点扶持!”赵明的笑容僵在脸上。

4 区长的到访区长来的那天,毫无预兆。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傍晚,摊位前照例排着长队。

我正低头切着香菜,忽然听到队伍中一阵骚动。“老板,看来我今天来对了。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我抬头,看见一张常在本地新闻上见到的面孔——区长周为民。

他穿着朴素的衬衫,身后跟着两个工作人员,安静地排在队伍中,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周围有人拿出手机拍照,工作人员想阻止,被周区长摆手拦下:“老百姓拍个照怎么了?

我又不是什么明星。”轮到周区长时,我竟有些紧张。他笑着点了一碗招牌米线,

然后认真地看着我操作每一个步骤。“小伙子,你这手艺跟谁学的?”他问。

“我外婆传下来的,她以前在老街开过店。”我一边下米线一边回答。

周区长点点头:“传统手艺好啊,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这个的不多了。”米线上桌,

他仔细品尝,眼神越来越亮:“这汤底...是用传统方法熬的?”“猪骨、鸡架、老鸭,

慢火八小时,去油留清。”我说。“就是这个味道!”周区长突然激动起来,“我小时候,

老街有个林家米线店,就是这个味道!你是林秀英的什么人?”我愣住了:“那是我外婆。

”周区长长叹一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母亲生前最爱吃林家的米线,后来店关了,

她念叨了好多年。没想到今天在这里又尝到了这个味道。”他转向我,眼神欣慰:“年轻人,

能把传统手艺坚持下来,不容易。这不是简单的小吃,这是咱们区的文化记忆啊!”这时,

我瞥见人群外围一个熟悉的身影——赵明。他应该是刚下班路过,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