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等不会来的雨》“琉颜凛”的作品之一种龙潭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1 雨声如茧等一场不会来的雨小县城的雨季漫长如我困在祖辈留下的老宅每天听着漏雨的叮咚声计青梅竹马的她早已嫁作人偶尔在菜市场遇会飞快地移开视父亲临终前塞给我的存余额刚好够买去省城的单程车那本写满诗句的笔记本被老鼠啃得支离破如同我从未示人的梦直到有一县图书馆来了个会说普通话的年轻女她说我的雨声让她想起了大---这怕是要下到世界尽头去我靠在褪了...
主角:一种,龙潭 更新:2025-10-14 07:24:29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雨声如茧等一场不会来的雨小县城的雨季漫长如茧,我困在祖辈留下的老宅里,
每天听着漏雨的叮咚声计数。青梅竹马的她早已嫁作人妇,偶尔在菜市场遇见,
会飞快地移开视线。父亲临终前塞给我的存折,余额刚好够买去省城的单程车票。
那本写满诗句的笔记本被老鼠啃得支离破碎,如同我从未示人的梦想。直到有一天,
县图书馆来了个会说普通话的年轻女人。她说我的雨声让她想起了大海。---这雨,
怕是要下到世界尽头去了。我靠在褪了色的木门框上,望着天井里那口接雨的破搪瓷盆,
心里这么想着。雨水顺着黑瓦檐漏下来,不偏不倚,砸进盆底,“叮——”,一声,紧接着,
短暂的积蓄后,又是“咚”的一声。清脆,单调,没完没了。潮湿的青苔沿着墙根疯长,
绿得触目惊心,空气里全是霉腐和泥土混杂的气味,浓得化不开,吸进肺里,沉甸甸的。
这就是龙潭县的雨季,长得让人忘记干爽是什么滋味,它像一个巨大的、湿漉漉的茧,把我,
连同这栋祖辈传下来的老宅,一起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堂屋里的老式座钟,
“铛”地敲了一下,下午四点半。该去买菜了。不然,菜市场那点像样的蔫巴叶子菜,
也该被捡拾完了。从我家到菜市场,要穿过三条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
雨天更是泞滑难行。两旁的木房子挤挤挨挨,大多和我家一样,老了,歪了,墙皮剥落,
露出里面暗沉的木头纹理。偶尔有摩托车溅着水花驶过,引来一阵低沉的狗吠。
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疆域,闭着眼睛也能走个来回。每条巷子的拐角藏着什么,
哪家墙头探出的是什么花的枝条,我都一清二楚。熟悉得让人心生绝望。菜市场里气味混杂,
地面的积水映着顶棚漏下的灰光。我缩着脖子,在几个固定的摊贩前,捡了几根黄瓜,
一把空心菜。正准备去割一刀肉,目光不经意地一扫,就定住了。是她。柳小梅。
她站在水产摊子前,弯着腰,正用手指戳着盆里那些半死不活的鲫鱼。她比以前丰腴了些,
穿着件时兴的碎花连衣裙,外面罩着件薄开衫,头发烫了卷,松松地扎在脑后。
侧脸还是那么白,只是眉眼间,多了些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一种属于妇人的、略显疲惫的安定。我的心猛地一缩,像被什么东西猝不及防地蛰了一下,
闷闷的疼。脚步下意识地就往后退,想把自己藏进旁边卖豆制品摊位投下的阴影里。
几乎是同时,她似乎也有所察觉,抬起头,目光逡巡着,然后,毫无预备地,对上了我的。
时间好像停滞了一瞬。她的眼睛里,飞快地掠过一丝惊讶,一丝慌乱,
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也许是怜悯,也许只是尴尬。然后,
那目光像受惊的鸟儿,飞快地闪开了,重新落回那些吐着泡沫的鱼身上,
专注得仿佛刚才那瞬间的对视从未发生。她侧过身,对摊主说了句什么,
声音被市场的嘈杂吞没。我站在原地,手里的蔬菜袋子变得异常沉重。喉咙里干得发紧。
很多年前,也是在这样的雨天,我们共撑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她紧紧挨着我,
头发上的皂角清香混着雨水的味道,钻进我的鼻孔。她说:“陈默,
我们以后一定要离开这里,去看海,听说海比我们县里的龙潭湖大一千倍,一万倍。
”我说:“好,去看海。我还要把海写下来,写成诗,念给你听。”那时,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里面映着年轻的、一无所有的我,和整个看似触手可及的未来。现在,
她的篮子里装着待价而沽的鱼,身上是属于另一个男人的、安稳的烟火气。而我,
还是那个困在雨里的陈默,连一首像样的诗,都未曾写出。2 存折之重我转过身,
默默地挤出了人群。雨还在下,落在脸上,冰凉一片。我不知道那是不是雨。回到老宅,
天光已经彻底暗淡下去。我没有开灯,摸索着把菜放进厨房的破纱橱里。堂屋那座老钟,
在黑暗里滴答作响,和天井里持续的“叮——咚——”声应和着,
像一首永无止境的、单调的安魂曲。我坐在八仙桌旁的老藤椅里,藤椅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父亲的影子,好像还坐在我对面,就着那盏同样老旧的煤油灯虽然早就通了电,
他却总说煤油灯亮堂,默默地卷着土烟。烟雾缭绕,模糊了他沟壑纵横的脸。
他走的前一天晚上,雨下得比今天还大。他剧烈地咳嗽着,把我叫到床边。
那双曾经能扛起两包谷子走山路的大手,枯瘦得像干柴。他死死攥着我的手,嘴唇哆嗦着,
塞给我一个用油布包得紧紧的东西。“默娃……”他的声音嘶哑,像破风箱,
“爹……没本事……对不起你娘,也……对不起你……”他浑浊的眼睛望着我,
里面有太多我那时看不懂,或者说,不愿看懂的东西。是愧疚,是不舍,
还是……一种认命后的解脱?“这点……你拿着……走……走出去……”他后面的话,
被一阵更猛烈的咳嗽打断。那时我心乱如麻,只觉得手里那油布包硌得人生疼。后来,
料理完他的后事,在一个同样潮湿的午后,我打开了它。里面是一本红褐色的存折,很旧,
边角都磨白了。翻开,最后一页,用蓝墨水工工整整写着的数字,是:捌拾柒元伍角整。
我去镇上的信用社取了钱。崭新的,一张五十,两张十块,一张五块,
还有两张一块和几张毛票。我把它们摊在桌子上,看了很久。
邻居德贵叔去省城打工回来说过,去省城的长途汽车票,刚好是八十七块五。一张单程票。
父亲用他一辈子,在这片土地上刨食,在矿洞里钻进钻出,最后用他仅剩的所有力气,
给我攒下了一张通往外面世界的船票。可是,这张票太轻了,
轻得载不动我这具体制早已被县城生活浸透的、沉重的肉身。它又太重了,重得像一座山,
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能走到哪里去呢?省城那么大,没有一片瓦是属于我的。我去了,
又能做什么?用父亲用命换来的这点钱,在省城的屋檐下,再听另一个地方的雨声吗?
那笔钱,我一直没动。用一块更厚的塑料布包着,塞在枕头底下。每天晚上,
它都硌着我的头,提醒我我的无能和怯懦。雨声渐渐密集起来,看来是下大了。
天井里的“叮咚”声加快了节奏。我忽然想起什么,撑着膝盖站起身,走到里屋,
在床底下拖出一个蒙尘的旧木箱。打开箱子,一股陈腐的气味扑面而来。里面是些旧课本,
几件小时候的衣服,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什。我翻找着,手指触到一个硬硬的封面。
是我那本笔记本。棕色的牛皮纸封面,已经泛黄发脆,边角卷曲。我把它拿出来,
拂去上面的灰尘,心里涌起一阵微弱的、久违的热流。那里面的每一页,
都曾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年少时躁动不安的诗句。关于爱情,关于远方,关于星辰和大海,
关于所有与龙潭县无关的、闪闪发光的东西。我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
空白。第二页,还是空白。我的心往下一沉,急速地翻动着。直到中间几页,
才看到一些残存的字句,但都被啃噬得支离破碎。纸张边缘留着细小的、锯齿状的咬痕,
上面还沾着些黑褐色的、可疑的污渍。是老鼠。它们不光啃掉了我的诗句,
还在上面留下了它们的粪便和尿渍。“……飞……翔……”一个词孤零零地悬在纸角。
“……光……逃亡……”另一片碎片上,只剩下这两个字。
“……她……眸……海……” 这一行,恰好是写柳小梅的,那时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海。
现在,“海”字被啃掉了一半,只剩下扭曲的“氵”和“每”,像一个嘲讽。
我捧着这本破碎的梦,呆呆地坐在冰冷的地板上。老鼠们不仅啃掉了我的过去,
似乎连我最后一点可怜的、用以自欺的凭吊,也一并夺走了。那些曾经在胸中燃烧的火焰,
留下的不是灰烬,而是连灰烬都不如的、被啮齿动物消化过的秽物。
雨水从天井的瓦檐间飘进来,打湿了我的裤脚,一片冰凉。往后的日子,依旧是雨季的延续。
起床,听着雨声发呆,去文化站点个卯那是一个比我家老宅更显破败的单位,
唯一的同事老刘,每天的工作就是泡茶看报纸,等着退休,然后去菜市场,
避开可能遇见柳小梅的时段,回家,做饭,对着四面墙壁,听一夜的雨,睡觉。
我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像那口破搪瓷盆,接住永无止境的雨水,
直到它自己彻底锈穿、腐烂。3 图书馆邂逅直到那个星期六的下午。雨下得小了些,
成了迷迷蒙蒙的雨雾。我例行公事地踱进县图书馆。这地方比文化站还要冷清,
书架上的书大多比我年纪还大,散发着一股纸张专属的、沉沉的死气。
管理员老赵照例在打盹,脑袋一点一点,像在给这停滞的时间打拍子。
我习惯性地走向靠窗那个最偏僻的角落,那里有几排没人会碰的文学书籍。
手指从那些熟悉的书脊上滑过——《艳阳天》《金光大道》,
还有几本掉了封皮的《收获》合集。就在我准备抽出一本用来打发时间时,
视线里闯入了一个陌生的身影。就在窗边那排书架尽头,站着一个女人。
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风衣,在这个灰暗陈旧的环境里,显得格外扎眼。她个子高挑,
身形纤细,正微微仰着头,专注地看着高处的书架。侧面线条清晰利落。最让我感到异样的,
是她周身那种氛围,和龙潭县的一切格格不入。具体是什么,我说不上来,只是一种感觉,
像一团模糊的光,落在了这片晦暗之地。我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甚至有些屏住呼吸。
我从未在图书馆见过她,龙潭县太小了,小到像一口浅井,里面的每一只青蛙都彼此面熟。
她是新来的?她似乎察觉到了我的注视,转过头来。那是一张算不得多么惊艳,
但十分清秀干净的脸。皮肤很白,不是柳小梅那种带着脂粉气的白,
而是一种自然的、细腻的白皙。鼻子挺直,嘴唇薄薄的,抿成一条认真的直线。
最特别的是她的眼睛,瞳仁很黑,看人的时候,带着一种直接的、探寻的意味,
没有小县城里人们那种惯有的、或好奇或评判的粘稠目光。她看到我,并没有惊慌,
也没有立刻移开视线,只是微微怔了一下,然后,嘴角牵起一个很浅的、礼貌的弧度,
对我点了点头。我的心,毫无征兆地跳快了一拍。不是面对柳小梅时那种闷痛,
而是一种……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的、微妙的慌乱。我仓促地、几乎有些狼狈地低下头,
快步走到我常坐的那个靠墙的位置,拉开椅子坐下,随手翻开那本《收获》,
眼睛盯着密密麻麻的字,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耳朵变得异常灵敏,
能清晰地捕捉到她那边的动静。她轻微的脚步声,她抽出书本时细微的摩擦声,
甚至她清浅的呼吸声。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她在离我不远的另一张桌子旁坐下了。
眼角的余光能看到她米白色的衣角。图书馆里更静了,只有老赵偶尔发出的、模糊的鼾声,
和窗外沙沙的雨声。那雨声,今天听来,似乎比往常更惹人心烦。它无处不在,
提醒着这世界的潮湿、沉闷和了无生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是几分钟,
也许有一个世纪那么长。我听到她合上书本站起来的声音。脚步声向我这边靠近。
我全身的肌肉都绷紧了,头埋得更低。那脚步声在我桌旁停下了。“同志,”一个声音响起,
清亮,柔和,带着一种我极其陌生,却又在广播里听到过的、标准的语调。是普通话。
不是龙潭县本地人那种拗口、生硬的“塑料普通话”,而是流畅的、自然的,
像溪水流过光滑的鹅卵石。我不得不抬起头。她站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两本书,
脸上还是那种浅浅的、礼貌的笑容。“请问,这里的书,可以外借吗?”她问。
她的目光落在我脸上,很坦然,也很专注,似乎在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离得近了,
我更清楚地看到她的眼睛,真的很黑,像两潭深水。“可……可以。”我的喉咙发紧,
声音干涩,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我甚至不敢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她。“需要办理借书证吗?
”她又问,语气很耐心。“要……要的。”我指了指门口打盹的老赵,“找……找赵师傅。
”“好的,谢谢你。”她微笑着点了点头,转身走向老赵。我看着她走过去,轻轻叫醒老赵,
用她那好听的普通话和老赵交谈。老赵显然也很惊讶,睡意全无,手忙脚乱地翻找着登记簿。
我重新低下头,心脏还在不受控制地怦怦直跳。脸上有些发烫。我为自己的失态感到羞愧,
却又忍不住去回想她刚才说话的样子,她的声音,她的眼神。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