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斋读书!手机版

文斋读书 > 其它小说 > 临安数据智能

临安数据智能

幽都巧匠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临安数据智能》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幽都巧匠”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巧匠幽都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第一萍之末开禧二春寒料江北的滁州城像是被遗弃在了一场迟迟不醒的冻梦驿道旁的泥土被连绵的冷雨泡得稀车辙印里积着浑浊的映出铅灰色的天风从北方卷着湿土气和一丝若有若无、萦绕不散的焦糊味——那是去年金人游骑过废墟间尚未散尽的痕陆明远缩着脖将身上那件半旧青衿又裹紧了站在驿馆破败的廊檐听着堂内的喧他是州衙签厅下的一名书今日被派来听候差协助清点、...

主角:巧匠,幽都   更新:2025-10-20 23:23:5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青萍之末开禧二年,春寒料峭,

江北的滁州城像是被遗弃在了一场迟迟不醒的冻梦里。驿道旁的泥土被连绵的冷雨泡得稀烂,

车辙印里积着浑浊的水,映出铅灰色的天空。风从北方来,

卷着湿土气和一丝若有若无、萦绕不散的焦糊味——那是去年金人游骑过后,

废墟间尚未散尽的痕迹。陆明远缩着脖子,将身上那件半旧青衿又裹紧了些,

站在驿馆破败的廊檐下,听着堂内的喧闹。他是州衙签厅下的一名书吏,

今日被派来听候差遣,协助清点、记录朝廷劳军使团带来的犒赏物资。这差事算不上好,

奔波劳碌,但至少,能让他暂时离开衙门里那些发霉的案卷,亲眼看看这“王师北伐”的风,

究竟在江北这片土地上吹起了怎样的尘埃。堂内,炭火烧得正旺。几位从临安来的礼部官员,

绯袍绿服,鲜亮得与这驿馆的灰败格格不入。他们围炉高谈,声音清晰地传到廊下。

“……泗州一下,金虏胆寒!韩相公雷霆手段,此番定能克复中原,告慰列祖列宗!

”“正是!圣上锐意进取,我朝中兴,在此一举!李员外此番北上劳军,辛苦,

回京后必得褒奖。”被称作李员外的那位,名唤李文渊,官拜礼部员外郎,

是这次使团中实际负责事务的官员之一。他面皮白净,三缕短须修剪得极妥帖,

闻言只是含蓄地笑了笑,并未接话,

目光偶尔扫过堂外堆积如山的物资——锦缎、铜钱、美酒,

在晦暗的天光下闪烁着不甚真实的光泽。陆明远垂下眼,继续核对手中的物资清单。

父亲曾是州学训导,去得早,没给他留下什么,只余下几箱旧书和这身勉强还算整洁的衣衫。

他能写会算,才在这州衙谋了个书吏的糊口差事。堂内高官们描绘的“克复中原”的宏图,

于他而言,远不如手中这本册子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来得真实。

他上月随衙役押送粮草去过靠近前线的灵璧今属安徽宿州 一带,

亲眼见过所谓“王师”过后景象——村镇残破,十室九空,新坟累累,百姓面有菜色,

眼神里是深深的疲惫与恐惧。前线的战报时好时坏,绝不如京中使者口中那般势如破竹。

“陆书吏,” 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是负责护卫使团的一名禁军都头,姓王,

面色黝黑,带着行伍之人的粗粝气息,“这批箭矢的数目,你再与俺核对一遍。上头催得紧,

要尽快发往宿州时称符离郡,但军事文书仍惯称宿州 军前。”陆明远忙应了声,

摊开册子,与王都头一一核对。他注意到,这位王都头眉头紧锁,核对时心不在焉,

目光不时瞥向北方。“都头似有心事?” 陆明远低声问了一句。王都头看了他一眼,

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陆书吏是读书人,俺是个粗人,但有些事……唉,

俺有同乡在郭倪郭都统制麾下,前日捎来口信,说金人援军大将纥石烈志宁已率精骑南下,

前锋已至宿州外围,我军攻城不克,士气已……唉!” 他顿了顿,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刀柄,

“这些犒赏,若能早到几日,或还能提振士气,

如今……只怕是送去也……”后面的话他没说,但陆明远听懂了。只怕是杯水车薪,

甚至可能送不到苦战中的将士手里。宿州,这座淮北重镇,自“隆兴和议”后几度易手,

如今再次成为血肉磨盘。 这就是小人物的视角,他们接触不到核心的军国机密,

却能从物资调动的急缓、往来军吏的只言片语和眉宇间的忧色中,

拼凑出与官方叙事迥异的、更加残酷的现实。核对完毕,王都头匆匆离去。

陆明远正准备将册子归档,忽见李文渊员外郎在几名随从簇拥下走了出来,

站在廊下眺望雨幕。陆明远连忙避让到一旁,垂手侍立。李文渊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

忽然开口:“你便是整理此番犒赏明细的陆书吏?”“回大人,正是小人。”“条陈清晰,

数目核验也仔细,难得。” 李文渊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多褒奖之意,

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审视,“听闻你父曾在州学任职?你也算读书种子,如今屈就于此,

可曾想过另谋前程?”陆明远心中警醒。这些京官,看似随意的问话,往往暗藏机锋。

他斟酌着词语,谨慎答道:“家道中落,学生才疏学浅,蒙州衙不弃,给役于此,已是感激。

如今国事方艰,王师北伐,学生虽位卑,亦知恪尽职守,略尽绵薄。

”他刻意强调了“恪尽职守”和“略尽绵薄”,既表明安于现状,又暗含了对北伐的支持,

不授人以柄。李文渊闻言,深深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似乎要穿透他恭敬的外表,

直看到内里去。最终,他只是微微颔首,未再言语,转身回了堂内。陆明远暗暗松了口气,

背心却已沁出些许冷汗。与这些大人物打交道,一言一行都需权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就在这时,驿馆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杂乱的马蹄声,以及惊慌的呼喊。

一名浑身沾满泥泞、衣甲被血浸透的传令兵,几乎是滚下马来,踉跄着冲进驿馆大门,

嘶哑的嗓音如同破锣,瞬间撕裂了驿馆内虚假的平静:“急报!宿州……符离……我军大溃!

郭都统制……退守蕲州了!”刹那间,

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那传令兵绝望的喘息声和檐外冰冷的雨声。堂内的谈笑声戛然而止。

火盆里,一块松木“噼啪”爆响,格外刺耳。陆明远站在廊下阴影里,清楚地看到,

堂内那些刚刚还意气风发的面孔,瞬间变得惨白。那位方才还气度沉稳的李文渊员外郎,

身体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扶着门框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雨,依旧冷冷地下着,

敲打在瓦上,也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陆明远悄悄握紧了袖中的拳头,冰凉的指尖陷入掌心。

宿州之败,终究是来了,而且比他想象的更惨烈。 他看了一眼堂内那些失魂落魄的官员,

又望向驿馆外泥泞的道路和阴沉的天空。这江北的春寒,果然刺骨。

而那场自临安吹来的、看似浩荡的北伐之风,在宿州城下撞得头破血流之后,

又将把这庙堂、这江湖,以及他这样的小人物,卷向何方?前路迷雾重重,

唯有在这风雨飘摇中,步步为营。第二章 符离惊变宿州兵败的消息,如同携着冰碴的北风,

一夜之间刮遍了滁州城的每一个角落。昨日还在高谈“中兴”的劳军使团,

此刻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禽鸟,再也发不出半点嘹亮之音。驿馆内外,

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恐慌。捐赠物资的清点工作并未停止,反而变得更加急促。

只是氛围已截然不同。官员们脸上没了轻松,取而代之的是焦躁和一种急于撇清干系的神情。

命令一道道下达,语速快而严厉,仿佛动作慢上一步,那北方的败军就会追上来,

将他们也一并吞噬。陆明远埋首于文书之中,将一项项物资重新核算、封档。

他的指尖划过冰冷的纸页,心中却是一片纷乱。这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却已知道结局是悲剧,唯有台上的演员还在卖力表演,

试图维持最后的体面。 他想起父亲生前偶尔谈及官场,曾叹息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其间相隔,岂止千里?往往是台上唱一出,台下看一出,各自心里又是一出。” 如今,

他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陆书吏,” 王都头再次找到他,这次他的脸色更加难看,

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成了气音,“情况不妙。败兵已经开始南撤,流言……比人跑得还快。

听说……不只是宿州,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州 方向也……唉!

” 他重重一拳捶在旁边的廊柱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这仗,怕是真要烂包了!

”陆明远心中一沉。多点溃败,这意味着北伐的战略可能已经全面受挫。

这不再是某一处的战术失误,而是整个战略构想的崩塌。

他看着王都头因愤怒和无奈而扭曲的脸,忽然想到,这或许就是“系统性的风险”?

当决策基于过于乐观的估计,当执行层面充斥着虚报和侥幸,失败的苦果早已种下,

只是在等待一个爆发的契机。宿州,不过是那最先破裂的脓包。“都头,慎言。

” 陆明远只能低声提醒。他一个小小书吏,无力改变大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

以及……尽量让手中的数字真实一些。真实,在这种时候,成了一种奢侈而又危险的品质。

午后,雨势稍歇,但天色依旧阴沉得可怕。

李文渊员外郎派人将陆明远唤至临时辟为行辕的驿馆后堂。后堂比前厅安静许多,

炭火依旧燃着,却驱不散那股子寒意。李文渊独自坐在案后,面前摊开着一幅舆图,

手指正点在“宿州”的位置上,久久未动。他看起来比昨日憔悴了许多,

眼下的乌青清晰可见。“陆书吏,”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陆明远,

“你昨日说‘恪尽职守,略尽绵薄’。如今形势骤变,依你之见,我等此番劳军,

当如何‘尽职’?”这是一个陷阱,还是一个考验?陆明远心跳加速。他若继续歌功颂德,

显得愚蠢且不合时宜;若直言败绩,则可能触怒上官。他深吸一口气,

选择了一个看似最稳妥,实则蕴含了现代管理思维的答案:“回大人,学生以为,形势虽变,

职责未改。犒赏物资,原为激励士气。如今前线受挫,军心易摇,正需朝廷抚慰。

物资发放更需精准、及时,避免层层克扣,务必使一线将士能感受到朝廷关怀未减。

此为其一。其二,溃兵南撤,恐生乱象,需协同地方,妥善安置,避免惊扰地方,酿成民变。

此二事,仍需我等‘尽职’。”他没有评论战局对错,只谈执行层面的优化和风险管控。

这就像一个公司的项目遭遇重大挫折后,职业经理人不再空谈战略,

转而强调稳定团队、保障后勤、控制损失。李文渊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半晌,他才缓缓道:“精准、及时、避免克扣……说得容易。你可知这其间,牵扯多少人事,

多少利益勾连?”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嘲讽,却又有一丝无奈的认同。“不过,

你能想到‘军心’与‘民变’,倒不算迂腐。”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泥泞的院落。

“王师新挫,朝中必有非议。韩相公……压力不小。” 他像是在自言自语,

又像是在说给陆明远听。“有些事,需得有人去做。有些话,需得有人去听,去看。

”他忽然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陆明远:“陆明远,你心思缜密,通晓实务,屈居于此地,

可惜了。本官身边,正需一个能理事、知进退的人。你可愿随我回临安,在礼部谋个差遣?

”陆明远脑中“嗡”的一声。这无疑是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从一个地方州衙的无名书吏,

一跃进入帝国中央的部衙,哪怕只是个末流小吏,其眼界、人脉乃至未来的可能性,

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多少寒门子弟梦寐以求的阶梯!然而,巨大的诱惑背后,

是更深的不安。 李文渊看中他什么?仅仅是“心思缜密,通晓实务”?

还是因为他身家清白,无党无派,易于掌控?

亦或是需要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处理“脏活”、又能随时抛出去的“白手套”?

这像极了现代职场中,被突然提拔到一个权力与风险并存的敏感位置。

“学生……学生才疏学浅,恐有负大人厚望。” 陆明远本能地想要谦辞,争取思考的时间。

李文渊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不必妄自菲薄。乱世用才不用德,呃……是才具尤为重要。

” 他似乎意识到失言,立刻改口,“你且回去想想。明日给我答复。”从后堂出来,

陆明远只觉得脚步虚浮。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带来一阵战栗。他抬头望向北方,

那里是宿州的方向,是无数溃兵和难民正在逃离的人间地狱。而向南,

是纸醉金迷、却又暗流汹涌的临安。留下,或许能在这滁州城苟安一时,但前途渺茫。

前往,则是一步踏入权力的旋涡,机遇与凶险并存。这不仅仅是个人前途的选择,

更像是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间做出抉择。一个系统僵化但相对安全,

一个系统充满机遇却规则模糊、风险极高。他想起苏砚,那个隐于市井的刻书铺友人。或许,

该去听听他的意见。那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声音,或许能给他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他紧了紧衣袍,迈步走入依旧阴冷的暮色中。滁州城的灯火在湿气中晕开,模糊不清,

一如他此刻的心境与前路。历史的洪流已经裹挟而至,他这叶扁舟,是该随波逐流,

还是试图在惊涛骇浪中,寻找到一丝自己可以掌控的方向?生存的压迫感,从未如此清晰。

第三章 临安诱惑滁州城的灯火在湿冷的夜幕下摇曳,如同溺水者最后的呼吸。

陆明远离开了令人窒息的驿馆,脚步不由自主地拐向了城南那条熟悉的陋巷。巷子深处,

一间门脸窄小的刻书铺子还透出昏黄的光,那是苏砚的“守拙斋”。推开虚掩的木门,

混合着墨香和旧纸浆的气息扑面而来,竟让陆明远紧绷的心神稍稍一松。苏砚正伏在案前,

就着一盏油灯,小心翼翼地修补一册《舆地纪胜》的残卷。他年纪与陆明远相仿,

却显得更为清瘦,眉眼间带着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执拗与沉静。“明远?这个时候来,

可是驿馆那边……” 苏砚抬起头,看到陆明远凝重的神色,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陆明远叹了口气,将驿馆的混乱、宿州兵败的消息,以及李文渊那突如其来的招揽,

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他没有隐瞒,在苏砚面前,他无需伪装。苏砚静静地听着,

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淮北”二字,直到陆明远讲完,他才缓缓开口,

声音低沉:“所以,李员外是看中了你‘性价比高’? 出身寒微,无依无靠,

意味着容易控制;有些能力,又不至于锋芒太露;最关键的是,在此地无人脉根基,

正适合做他手中的一把暗器,用得顺手,且不易反噬。

”“性价比高……” 陆明远咀嚼着这个陌生却精准无比的词,嘴角泛起一丝苦涩。

苏砚总能一针见血,用最朴素的言语,道破权力结构中那套隐形的“人力资源”逻辑。

自己就像一件品相尚可、价格低廉的工具,被买家看中了。

“临安……” 苏砚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语气带着疏离的批判,“那是个巨大的信息茧房,

明远。高墙之内,人人都在表演,都在编织对自己有利的叙事。宿州城下的鲜血和哀嚎,

传到那里,可能就变成了‘小挫’、‘战略转进’。韩相公需要胜利的故事维持权威,

反对者则需要失败的故事扳倒他。而你,若去了,

很可能就成了他们用来粉饰叙事、或者攻击对手的一枚数据点,

甚至是一段可以被篡改的代码。”陆明远感到一阵寒意。苏砚的话,

剥开了“前程似锦”的华丽外衣,露出了内里冰冷的权力运作机制。他不再是活生生的人,

而是可能被利用、被定义的“资源”或“信息”。“可是,若留在滁州呢?” 陆明远问道,

“眼看这江北之地,兵灾连连,民生凋敝,留在此地,又能如何?不过是随波逐流,

朝不保夕。”“留在此地,至少你能看到真实。” 苏砚的目光回到陆明远脸上,

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清澈,“你能看到败兵如何劫掠,百姓如何流离,

能闻到空气中的血腥和焦糊味。而在临安,你只会闻到熏香和权力的味道,那会让你麻木,

甚至……同化。最终,你会从一个系统的旁观者,变成系统本身的维护者,

甚至成为那‘优化流程’、粉饰太平的一员。”他拿起那本正在修补的《舆地纪胜》,

轻声道:“我在这里修补故纸,至少能让后来人知道,

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山河城郭,发生过什么样的真实故事。这或许无用,但真实,

本身就有它的力量。”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陆明远心中震动。

苏砚选择了一种近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游离于体系之外,

坚守着个人对真实和记录的追求。这是一种极其小众的“价值观创业”,不追求世俗成功,

只求内心安宁和对历史的微弱责任。离开“守拙斋”,夜更深了。冰冷的雨丝再次飘落,

打在脸上,刺骨的凉。陆明远的内心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辩论。

一方是李文渊代表的“体制内晋升通道”,高风险,也可能伴随高回报,

但代价可能是自我的异化和道德的妥协。这像加入一个正处于舆论风口的巨头公司,机会多,

但企业文化堪忧。另一方是苏砚代表的“个体坚守与边缘生存”,保持清醒和独立,

但注定清贫且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时代的车轮碾过,自己则被抛在历史的角落里。

这如同坚持做一个独立的调查记者或学者,坚守理想,但影响力有限,生存艰难。

他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两个选择指向截然不同的“人生操作系统”。回到寄居的简陋小屋,

陆明远发现门下塞着一封没有署名的短笺。纸质粗糙,字迹却带着一股锋锐之气:“北风冽,

非栖梧之时。南枝暖,亦藏覆巢之危。慎择之。”没有落款。陆明远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绝不是苏砚的风格。这短笺来得太过蹊跷,语气冷静而洞察,

仿佛一个隐藏在暗处的观察者,早已看透了他此刻的困境。“灰雀”?是她吗?

那个在王都头口中偶尔提及,神秘莫测的名字?她代表的是第三方势力?

还是某个权贵圈养的暗探?这封短笺没有提供答案,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未知和危机感。

它提醒陆明远,无论他选择哪条路,都可能早已被人注视,他的命运,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

这种感觉,就像在现代社会,你自以为深思熟虑做出的个人选择,

其实早已被大数据算法、被隐形的资本力量、或被你看不见的权力之手所影响和框定。

陆明远将短笺凑近油灯,火焰舔舐着纸角,迅速将其化为灰烬。他吹熄了灯,

躺在冰冷的床铺上,睁着眼睛,直到窗外泛起熹微的晨光。生存的压迫感,如同无形的巨石,

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而临安的那份诱惑,在经历了苏砚的冷水与这封神秘短笺的警告后,

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他知道,天一亮,就必须给李文渊一个答复。而这个答复,

将可能决定他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还是被卷入那更加汹涌、也更加黑暗的旋涡中心。

第四章 数据入京陆明远最终选择了临安。这个决定并非出于对权力的渴望,

更像是一种在有限选项中的风险计算。留在滁州,是被动承受时代洪流的冲刷;前往临安,

则是主动跳入旋涡,至少还能尝试在其中挣扎、观察,甚至……寻找一丝微小的可能,

去影响那看似既定的“数据流”。苏砚的警告言犹在耳,但那封神秘的短笺,

反而激起了他一种近乎叛逆的好奇——他想亲眼看看,那“信息茧房”内部,

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随李文渊使团南下的路途,仿佛一场空间的折叠。越往南,

战争的痕迹越淡,市井的烟火气越浓。

当那座“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庞大都城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时,陆明远感到的并非激动,

而是一种面对巨大、精密且陌生系统的敬畏与疏离。临安城如同一台高效运转的超级计算机。

御街是它的主干道,

川流不息的人、车、轿是奔流不息的数据包;鳞次栉比的商铺、酒楼、瓦舍是它的应用界面,

展示着繁荣与享乐;而纵横交错、深不见底的巷陌与高墙耸立的官署,

则是它隐藏的底层代码与核心处理单元。空气中弥漫着香料、酒肉和胭脂的混合气味,

那是系统为了维持运行而释放的“多巴胺”,麻痹着感知,催生着欲望。

李文渊并未立刻安排陆明远进入礼部衙门,而是将他安置在靠近皇城的一处僻静小院,

隶属于礼部某下属机构的名下,身份是“见习书办”。

这更像是一个“安全屋”或“隔离沙箱”,便于观察和测试。“明远,临安不比滁州。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