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兴城的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寒意似乎越来越重。
杨昭表面上依旧是那个沉静的皇长孙,每日读书、练字、习射,仿佛对宫中的变故漠不关心。
但暗地里,阿福却给他带来了不少消息。
正如杨昭所料,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废黜杨勇。
尚书左仆射高颎便是其中之一。
高颎是开国元勋,与杨勇关系素来密切,曾多次在隋文帝面前为杨勇辩解,因此得罪了杨广,如今己被罢官归家,形同赋闲。
还有吏部尚书牛弘,为人忠厚,虽未明确反对废太子,但也从未依附过杨广,行事始终保持中立,如今在朝中的处境也颇为微妙。
而杨广的心腹,则以越国公杨素为首。
杨素是朝中重臣,手握兵权,智谋过人,为杨广夺取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权势滔天,几乎一手遮天。
此外,还有杨素的弟弟杨约,以及一批见风使舵的官员,都聚集在杨广麾下,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高颎……”杨昭看着手中的名单,低声念着这个名字。
他对这位老大人有些印象,记得他曾多次教导自己要勤勉好学,心怀天下。
没想到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
“公子,高大人虽然被罢官,但在朝中的声望依旧很高,不少老臣都对他颇为敬重。”
阿福在一旁低声说道。
杨昭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阿福,你想办法,替我给高大人递一封信。”
“递信?”
阿福愣住了,“公子,现在高大人被严密监视,咱们怎么可能递信过去?
而且,万一被人发现……我知道很难,但必须试试。”
杨昭语气坚定,“你不用亲自去,找一个可靠的人,想办法把信送到高大人手上。
信的内容,我会亲自写。”
阿福看着杨昭不容置疑的眼神,知道自己再劝也无用,只能点头应道:“是,公子,我这就去安排。”
杨昭铺开宣纸,拿起笔,却没有立刻下笔。
他在思考,该在信中说些什么。
高颎是老臣,心思缜密,若是言辞不当,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连累了他。
良久,杨昭才缓缓下笔,字迹稚嫩,却笔力沉稳。
他没有提及废太子之事,也没有指责任何人,只是表达了对高颎的敬仰之情,诉说了自己近日读书的感悟,以及对天下苍生的忧虑。
最后,他写道:“如今国本初定,人心思安,愿老大人保重身体,静待天时。”
写完信,杨昭仔细读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才将信折好,交给阿福:“一定要小心,让送信的人记住,只说是一个晚辈学子的一点心得感悟,想请高大人指点一二。”
阿福接过信,小心翼翼地藏好,转身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杨昭心中一首忐忑不安,既期待着高颎的回信,又害怕消息走漏。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高颎那边却毫无动静。
就在杨昭几乎要放弃的时候,阿福终于带来了消息。
“公子,信送到了。”
阿福神色疲惫,却带着一丝兴奋,“高大人让送信的人带了一句话回来。”
“什么话?”
杨昭连忙问道。
“高大人说,‘孺子可教,善自珍重’。”
杨昭听到这句话,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高颎的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己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没有拒绝自己的示好,这就足够了。
“好,我知道了。”
杨昭点了点头,“你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
阿福离开后,杨昭再次望向窗外。
雪己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与高颎的联系,就像是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点星火,虽然微弱,但却给了他希望。
但他也清楚,杨广的势力庞大,想要扳倒他,绝非易事。
他需要更多的力量,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而就在此时,宫中却传来了一个消息,让杨昭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隋文帝杨坚病重,召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侍疾。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中引起了轩然***。
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病重,太子侍疾,这往往意味着权力的交接即将开始。
杨昭的心沉了下去。
他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一场更大的风暴,或许即将来临。